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的歷史進程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時期的作風建設
【字號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一)科學地概括並培育了“三大優良作風”,打下了黨的作風建設的深厚根基
中國共產黨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作風?在黨的創立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多次強調,黨要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必須樹立一個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新作風。那個時期,黨的一些早期領導人尤其是毛澤東帶頭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去考察,寫出了諸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和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文獻,為我們黨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樹立了典范。
20世紀30年代初,對蘇聯經驗搞教條主義的“左”傾思想,嚴重地危害了中國革命,這才使全黨有了一次新的覺醒: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主張是引導革命走向勝利的主張﹔“左”傾指導思想是脫離實際的,同時也就是脫離群眾的,而黨在艱難環境中謀得勝利的唯一依靠是群眾。在這一時期中,黨內不斷發生意見分歧,“左”傾主張對待不同意見實行所謂“殘酷斗爭、無情打擊”,而在遵義會議之后對待犯“左”傾錯誤的人則採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這就提出了黨正確開展自我批評這一重要問題。正是在總結這些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先是在1937年5月8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正式提出“作風”的概念,強調了領導干部應該把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在抗日戰爭前后,毛澤東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光輝哲學著作,深刻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証法,系統批判了那種割裂認識與實踐、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對客觀情況不調查研究、不作具體分析、不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做法,為全黨形成和樹立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在1938年9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口號,要求黨的思想及其實踐“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延安整風運動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創造了黨的作風建設的好形式。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要反對主觀主義,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同年9月10日,毛澤東在《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黨風”概念,他說:“現在,延安的學風存在主觀主義,黨風存在宗派主義。”他還把學風、黨風提升到黨性高度,闡明了主觀主義是黨性不純的表現,而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才是有黨性的表現。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又發表了《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講。在這篇演講中,毛澤東明確指出,黨內還存在學風不正、黨風不正、文風不正的地方。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這三股歪風還在經常作怪。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隻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2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又作了《反對黨八股》的演講。毛澤東指出,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毛澤東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指出它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傾向和作風,必須徹底拋棄,學會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把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確立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這標志著我們黨三大優良作風的正式形成。“三大作風”的發揚,是黨在七大以后取得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鞏固新生人民政權並引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這三項歷史性勝利的根本性保証。
![]() | ![]() |
-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責編:李源、姚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