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在吃透案情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做到不枉不縱,法律的公平正義將蕩然無存。”
施景新長年奮戰在偵查監督一線,免不了會碰到親戚朋友問個案子、求個情。但違背法律和良心的事情,她堅決不做。她常說:“人格比生命更為重要。”正是有了這種信念,她宴請不到、送禮不要,展現了一名檢察官的高尚品格。
曾經有個朋友找到施景新:“××的案子,盡量幫個忙,事后一定重謝!”說著,來人便從口袋裡掏出用信封裝著的厚厚一沓錢。本來態度委婉的施景新驟然變臉,喝令朋友將錢收回。
自此以后,施景新立下規矩:說情者免進。單這一條,就得罪了不少親戚朋友。有人說她冷酷不近人情,有人說她太死板、太認真。但這一切從未動搖施景新公正司法的心。
“到我這裡的案子都是刑事案件,有些甚至是人命關天的案件。如果不能在吃透案情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做到不枉不縱,法律的公平正義將蕩然無存。”施景新說。
與冷對說情者不同,對於案件當事人,施景新總是滿腔熱情。“她這個人,正氣、真誠、溫和,值得信賴。”很多當事人表示,一看到施景新,便會有這樣的感覺。
“當事人肯到檢察院來,是對我們的信任。隻有以熱情的態度,耐心傾聽,熱心解答,誠心實意地為他們排憂解難,才能對得起他們的信任。”身為檢察官,施景新經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當事人,我希望接待自己的檢察官是怎樣的。
“不管是犯罪嫌疑人的家屬怒氣沖沖地到檢察院要人,還是被害人情緒激動地要求維權,施科長總是笑臉相迎,耐心地做好接待解答工作。”施景新的一名同事豎著大拇指說。
多年過去了,某案件當事人張某依然記得施景新的好。
“那段時間,為了案子,我頻繁地去找施科長。有時,一纏她就是幾個小時,但她從來不煩。”據張某回憶,每次,施景新都會從証據情況、法律適用等方面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向他說明他的主張不合理。“時間晚了,施科長還會自掏腰包,請我吃頓便飯。”張某說,“盡管我的主張沒有得到支持,但看到施科長那麼熱心,我知道她沒有糊弄我。”
“在法律的界限內,讓司法充滿人性關懷,應該成為法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面對窮凶極惡的犯罪嫌疑人,施景新牢記使命,鐵面以對,依法嚴懲。但每當未成年人的名字出現在手中的案卷,考慮到一個家庭要為之付出的慘重代價,身為人母的施景新想得更多、更長遠。“很多時候,真正的正義並不僅僅是固執地按章按律按程序辦事。在法律的界限內,讓司法充滿人性關懷,應該成為法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施景新說。
“檢察官阿姨,我認真想了你的話,覺得自己真的做錯了。現在我沒有其他雜念,隻想把落下的功課補回來……”
看著王某寫給自己的信,施景新的臉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王某是一名在校學生,因為一時沖動盜竊他人物品,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怎樣的處理方法,對孩子更有利?”王某的案卷材料擺在案頭,施景新看在眼裡、痛在心上,苦苦思索如何在正義的界限內挽救一顆誤入歧途的心。
施景新多次前往學校和王某家中了解情況。在得知王某平時表現良好、主觀惡性不大后,施景新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決定。然而,她並沒有就此止步。她找到王某,與其談心,鼓勵他重新振作,好好做人。之后,她又找到王某的父親,叮囑他做好兒子的思想和管教工作。一番長談,令王某的父親眼含熱淚、感激不盡。為表心意,他來到檢察院,趁無人之際從懷裡掏出一個信封,但被施景新婉拒:“孩子改好了,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據施景新的同事介紹,每次遇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施景新總是柔情似水。“提審前,她總會去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個性、智力、品行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結案后,注重跟蹤問效,做好回訪幫教,鞏固辦案成果也是她一貫的做法。”施景新的同事說。
多年來,在施景新的幫教下,先后有21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迷途知返。每當學業有進步了、生活上有趣事了,他們總願意寫信告訴施景新這位可親可敬的檢察官阿姨。漸漸地,與這些孩子書信來往,成了施景新八小時外的一項工作。在施景新的帶領下,江干區檢察院偵查監督科先后被評為杭州市“青少年維權崗”、浙江省“青少年維權崗爭創單位”。
“要麼不干,要干就干最好。”這是施景新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秉承這樣的信念,施景新一步一個腳印,實踐著她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劉玨 翁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