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媒體的變化折射中央決心:拉近與人民的距離

2013年02月07日11: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 《媒體的變化折射中央的決心》)

隨著轉變文風會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約法八章”持續推進,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壇一股新風扑面而來,所呈現的新氣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從各大媒體變化著的爭相報道中看來,既是政治清風拂面,也預示著中國政治的積極變化。轉變官場作風,高層示范有其重要意義和影響作用,然而,這種表率行為通過媒體的捕捉和詮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上行下效的態勢。

在舉國新風之時,中央轉變工作作風的這些要求,地方上也都在積極響應,但在有些地方仍看不到落實的跡象。大多數媒體則發揮好了監督和促進作用,其意義不言而喻。

中央媒體帶頭改文風

“《人民日報》文章變短了、新聞聯播欄目變活了,地方黨報也搞輿論監督了,新華社還披露領導‘隱私’了,領導調研都同步‘圍觀’了……”

湖北十堰的初三學生劉志平從小就愛看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近一個多月來,他驚奇的發現,央媒正在“變臉”。在寫給本刊讀者來信裡的上述段子外,他還羅列出了很多新鮮的現象,並用略顯稚嫩的口氣歸納說:“這在我有印象的十年歷史上是頭一次”。

這不止是劉志平一個人的感受,十八大后不久,先是新華社連續3天刊發長篇人物特稿,回顧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現任7位常委的成長經歷和從政之路,還首次披露了他們的家庭生活等細節。分析人士認為,從領導人豐富的人生細節之中,人們對於這個將帶領中國攻堅克難的群體多了親近,多了信任,更多了支持與期望。

在過去,對中央媒體來說,領導人怎麼報,排在什麼位置,字號多大,字數多少,歷來有固定的“規格”。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武錄曾做過一些總結:如總書記、國家主席考察,一般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做六欄題﹔人大委員長、總理考察也是一版,做五欄題﹔政治局常委考察一般是一版﹔政治局委員、副總等的調研一般是放在四版……

這次央媒的變革,顯然是想改變過去的套路。自今年元旦以來,《人民日報》頭版增加了批評報道和民生新聞比例,黨和國家領導人報道比例則相應大幅減少。《人民日報》有關人士對外表示,正是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項規定”給《人民日報》改版帶來很大空間,弱化領導意志,強調新聞意識正是今后的改革重點。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表示,原先作為改革“存量”的主流媒體開始發力,主動介入中國的輿論生產,意欲以有效、有力的方式影響中國輿論格局。與那些體量小、輕便靈活的市場化媒體和邊緣性媒體相比,主流媒體的改革是在穩住陣腳的前提下擇機而動。並且與中國改革路徑相似的是,都是漸進式的,小步慢進,有時甚至是迂回的。

但轉作風並非易事,需要大刀闊斧的魄力,還需要嚴格有效的約束力。1月9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些讀者反感的官話套話,比如“高度重視”、“親自過問”、“現場指揮”、“積極、及時、立即、確保”……

中央部委成為央媒負面新聞,不是頭一遭,但這次卻透出新意。就蘭考大火事件,《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連續發文質問民政部,得到外界贊許:這是央媒應有的社會擔當。

吉林大學碩士生導師嚴峻則希望中央在出台八項規定之后,有關部門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強的細則,把好政策都落到實處。《中國青年報》甚至明確提出:與媒體良性互動應是執政共識。我們大可不必糾結於報道的正負,瞭望者的角色決定了媒體的職責,從業者以及政府管理者所要做的,是盡可能讓所有的報道回歸新聞的本位。

央媒正在積極行動,而這些改變,正如《人民日報》微博中說的那樣:“新一年,我們將努力說真話、寫實情。”但在張濤甫眼中,卻是一次充滿著機遇的重大挑戰:“如果說,主流媒體此前的被動只是一種策略性的保守,那麼它們今天就不能坐等稍縱即逝的改革機遇從身邊溜走,考驗主流媒體勇氣和智慧的時候到了。”

下一頁
(責編:李源(實習)、姚奕)
相關專題
· 《廉政瞭望》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