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檢監察戰線摸爬滾打24年,從一名略顯青澀的青年干部,成長為秉公執紀的“鐵面包公”﹔從一名查辦案件的“門外漢”,成長為有勇有謀的辦案“突擊手”……
重慶市南川區紀委副書記王偉,以他24年的反腐經歷,詮釋著紀檢監察職業的荊棘與光榮。
“南川區南平國庫原主任張某在儲備糧中摻雜使假,騙取國家巨額補助……”2010年春節剛過,一封封反映張某貪腐行為的舉報信,便如雪片一般飛向國家糧食局和重慶市紀委有關負責人的案頭,上級要求南川區紀委嚴查此案。
“國家糧食補貼,豈能隨便騙取!”案情分析會上,專案組主辦人員王偉拍案而起,“組織讓我們主辦此案,這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一定要不辱使命,將那些國家蠹虫、城狐社鼠揪出來!”
“公安部門採用技偵手段鎖定犯罪嫌疑人,區檢察院奔赴異地抓捕行賄人,區審計、財政部門調查騙取財政補助情況……”王偉運籌帷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悄然打響。
然而,張某閱歷豐富,反偵查能力強。談話中,他謊話連篇、層層設障,妄想瞞天過海,而其他涉案人員也同張某沆瀣一氣,千方百計阻撓取証,案件查處舉步維艱。
正面突破受阻,王偉便帶領辦案人員主攻外圍証據。然而,該案時間跨度長達10年,相關會計材料整整堆了一間會議室。因為堆放時間長,賬目上布滿霉菌,散發著刺鼻的氣味。但王偉身先士卒,與辦案人員一道細細地梳理案件線索。辦案組最終從蛛絲馬跡中發現疑點,牽出了實質性問題。
“起初,人家送一塊臘肉,都過意不去,要是送上兩三千元,肯定會百般推辭。然而,慢慢地,自己就認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不知不覺便走上了不歸路。”在王偉的心理攻勢下,張某交代了從拒絕收受賄賂到“被動收”,再到“主動收”的犯罪歷程。至此,這起涉案金額高達212萬元的腐敗案件在司法判決作出前暫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