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個月內,“房叔”、“房嬸”先后粉墨登場,廣州的網友們最近很為官員的房產“鬧心”。廣州市紀委迅速介入,查實了“房叔”、“房嬸”的房產並及時向外公布,並已經將有違紀情節的“房叔”蔡彬移交司法機關。在為紀委及時“亮劍”擊掌叫好的同時,不少網友也陷入深思——廣州還有多少“房叔”?如何預防“房叔”層出不窮?官員財產公示看來是一條必由之路。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預防腐敗最好的利器就是陽光。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在國外被稱為“陽光法案”,正是大眾的監督杜絕了權力的暗箱操作和種種“潛規則”運作。官員財產公示在加強監督、預防腐敗方面的作用不言自明,而且也是國際通行慣例。
由於種種原因,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在我國討論了多年,至今未付諸實踐。近來,一些高層官員的表態,讓人們嗅到了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破冰的端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就曾表示,要逐步實行財產公開制度,在制度上建立一套完備的、便於群眾監督的辦法,才是管好自己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最有效的途徑。對於是否會帶頭公開財產的問題,俞正聲表示,隻要中央決定,自己很容易公開。無獨有偶,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回答有關官員財產申報的問題時表示,廣東也在試點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今后會繼續探索。
長期以來,人們寄望官員財產能由上至下公開繼而全面推行。這或許是因為大眾認為,高官應率先垂范清正廉潔,這固然沒有錯。不過中國改革一直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種路徑。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刀闊斧,自下而上的改革積極穩妥。翻閱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不少重要變革都是從基層起步,在取得成功后由中央總結經驗並向全國推廣。中國國情復雜,因此由點至面、小步快走式的改革最易於成功。
“改革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有基層的首創精神。”在11月21日召開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一針見血地指出,改革必須依靠地方先行先試,“不搞先行先試就吃不透”。
拔劍四顧,誰來做官員財產公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寄望於廣州。筆者認為,廣州率先推行官員財產公示,至少有三大優勢。
一是廣州有先行先試的改革傳統,廣州是我國最早改革開放的城市,從放開物價到引入外資,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改革銳氣今天仍是廣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是廣州有透明公開的政治風氣。從空氣質量到“三公”消費,廣州政府信息公開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一項統計信息表明,廣州市老百姓對政府信息公開的滿意度高達90%以上,與之相對應的是,群眾對反腐倡廉滿意度的評價平均分90.76分(根據2011年6月廣州市創建辦城市文明指數測評)。
三是廣州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官員財產公開的制度基礎。目前廣州已經實行市管干部財產申報制度。據報載,每年一月廣州市管領導干部必須由本人在線填報7項表單,包括個人基本情況表、個人收入申報登記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登記表、配偶子女從業信息登記表、主動上交收受現金、有價証券和支付憑証以及其他貴重物品登記表等。目前,市紀委監察局正按照省紀委的統一部署,著手整合公安、工商、國土房管、稅務等部門信息資源,建設預防腐敗信息系統,今后隻要通過系統一查,就能知道官員有幾套房。
應該說,廣州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但申報與公示不同,前者是向上匯報、接受組織監督﹔后者是向下公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財產申報制度構成了公示的基礎,但最終能否邁出最關鍵一步,仍要看當政者是否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改革勇氣。
也許有人會說,財產公示從基層開始,反腐是不是“隻打蒼蠅不打老虎”?上層貪,上梁不正下梁歪﹔基層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從擁有20多套房產的“房叔”,到2年貪腐2000萬的區城管隊長,近年來查處的基層貪腐大案表明,基層反腐形勢嚴峻,到了不得不大力整治的時候。官員財產公示由下至上推廣,不僅有利於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更有利於維護龐大的執政根系
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任何一項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的利益。但誠如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腐敗問題解決不好甚至會“亡黨亡國”。20年前,廣州率先打破計劃經濟的堅冰,振臂一呼天下應﹔今天,我們依然有理由期待廣州突破改革的重重障礙,為制度改革率先破啼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