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英
2025年04月05日08:4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我们党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指出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方法论。
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从中央八项规定这个“徙木立信”之举破题,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续推进正风肃纪。从公款消费的一条条红线划定,到会风文风的一寸寸纠偏,再到公务接待的一分分压减,以钉钉子精神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全党上下以“节节发力”换来清风扑面,靠“寸土不让”涤荡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然而,纠治作风顽疾如治沉疴,难以骤愈。病愈尚有恢复之期,若疏于调理,潜伏的病原体仍可伺机复起,终成肌体之患。当前,作风建设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如若放松警惕,一些已经初步压下去的问题很可能死灰复燃。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破解作风难题,需坚定决心、保持耐心,像防止疾病复发一样反复抓、常巩固。具体而言,就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要落实作风建设具体要求,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良性循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还要经常分析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状况,经常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干群关系状况,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锅内扬汤不如釜底抽薪。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作保障。没有制度保证,改进作风的成果最后也保不住。作为稳定、系统的行为规范,制度能将作风建设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固化为长期规则,为党员干部划明“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若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作风建设则易陷入“抓则紧、放则松”的循环。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从《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再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我们党先后出台一系列制度规范,针对作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标出“红线”、划出“雷区”,坚决做到令出必行、令行禁止,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引领作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要在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上多下些功夫。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建章立制,既坚持解决问题又坚持简便易行,既坚持目标导向又坚持立足实际,既坚持创新发展又坚持有机衔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要强化党内法规制度执行,进一步明确行为规范,形成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和约束,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在常抓不懈与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坚决遏制作风问题反弹回潮,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反复锤炼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