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干监督就要关心“张家长、李家短”

2018年11月22日09:4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干监督就要关心“张家长、李家短”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也是如此,必须紧紧围绕监督这个首要职责做好日常监督和经常性管理,真正把监督职责履行到位。日常监督体现在细微处、未病时、常态化,基本方法是用“嘴”而不是动“刀”。从这个意义上看,派驻纪检监察干部应该练就一张“巧嘴”,能言善语、论短道长,善于开展批评教育和提醒,这不是逞口舌之强,而是开展监督的一项基本功,考校的是党性、能力和担当。

要甘当“婆婆嘴”。菩萨心肠豆腐嘴,这是一种严管厚爱的工作姿态。没有哪个干部天生就是腐败分子。从“好同志”沦为“阶下囚”,往往就是从接一包烟、吃一餐饭、收一张卡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开始就咬耳朵、扯袖子,在执纪方面抓得很紧,可以让多少人避免违法?过去形成了这么一种现象,就是不到违法的程度大家都可以‘包容’、‘宽容’,到了违法就由他去吧。这是对党和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落实“抓早抓小”,就要在小问题上“一声断喝”,及时惊醒“装睡”的人,防止小错变成大错。派驻监督要充分发挥“在一个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的优势,伸长耳朵、瞪大眼睛,经常关心“张家长、李家短”,关注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见人见事见细节。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应该多唠叨、勤提醒,有了疑点就谈话警示,常敲“小木鱼”,不怕做碎碎念的“唐僧”。经常聊聊初心使命、讲讲纪律规矩、做个警示提醒,就能让干部及时刹车,不踩地雷、不掉陷阱,“出活”而不“出事”。

要敢当“乌鸦嘴”。“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在监督上,明知得罪人而为之,是一种勇于担当的正确心态。人们常把“乌鸦嘴”看作贬义,“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灵”,不吉利,讨人嫌。但作为监督者,有时真需要“乌鸦嘴”的“烦人劲”,要常找别人的“茬”、纠别人的“错”,发现苗头就指出来,有反映就过问一下,举一反三提个醒。现实中,有的干部喜欢听表扬、不愿听批评,对派驻机构谈话唯恐避之不及,一被约谈就觉得别扭、憋屈,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有的监督者就充当“老好人”,对问题三缄其口、听之任之,看起来是“宅心仁厚”,实则不然。试想,医院体检查出问题,没谁跟医生翻脸;监督上及时提醒纠错,不也是治病救人吗?派驻干部是上级纪委派出的“前哨”和“探头”,第一要务是监督,不是来当“亲善大使”的,来不得半点“温良恭俭让”,两方都不能搞讳疾忌医、自欺欺人那一套。“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纪检监察组长要经常与党委(党组)书记交换意见,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将监督嵌入到事前酝酿、事中讨论和事后执行全过程。一些不讨巧的话、不吉利的话、不好听的话,该说就得说。一些“不开心”的事、“不合时宜”的事、该“小题大做”的事,该做还得做。好事与坏事是辩证的、动态的,违纪违规的“狂欢”不会因派驻监督“闭嘴”而皆大欢喜。“为官避事平生耻。”海瑞能“扶棺谏君”,京兆尹面对皇帝能“硬起颈骨来”,我们怎能因为害怕被讥为“乌鸦嘴”而甘当“鸵鸟”呢?纪检监察组长不仅要跟一般干部红脸,还要跟领导干部红脸,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怕得罪人、不怕丢选票、不怕做另类,做到原则面前不让步、是非面前不含糊、虚实面前不混淆。派驻监督平时多找事,党员干部才能平安少出事,听“骂声”总比听“哭声”好。

要善当“啄木鸟”。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这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状态。“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据动物学家称,一只啄木鸟能守护一片10公顷的森林。派驻机构是“常驻不走的巡视组”,要当好党纪国法“守护者”、政治生态“护林员”,就必须把握“树木”与“森林”关系,对“针阔乔灌”各色林木做到底数清、数字准、情况明。要学做穿木除蠹、为树治病的啄木鸟,练好“铁嘴功”、铲除“病虫害”、清理“病原物”。派驻机构不能发现问题,教育就没有威慑力,制度就没有执行力,执纪监督就无从谈起。如果一个地方长期“零线索、零立案、零查处”,那么“零容忍”态度就值得怀疑,震慑、遏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要用好“两把尺子”,认真践行“四种形态”,以生命不息、捉虫不止的敬业态度,紧盯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强监督。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精准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精准处置问题,不主观片面,不放大缩小,不畸轻畸重,使严格执纪执法与激励担当作为有机统一。

派驻纪检监察干部姓党姓纪,抓好监督是使命所在、职责使然。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毅然决然,以忠诚的心、明亮的眼、过硬的嘴推动建设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戴文辉)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