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浙江创新对高校监督模式:为了象牙塔更纯洁

2018年08月09日09:5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为了象牙塔更纯洁

  检查组检查浙江工业大学台账现场。赵路夷/摄

  《关于对浙江海洋大学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的情况报告》《关于对温州大学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的情况报告》……记者从浙江省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获悉,多份关于高校专项监督检查的情况报告日前已陆续结题,并附带系列问题线索清单呈报到省纪委监委主要领导案头。

  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暨军民告诉记者,这一份份直指症结、内容翔实的专项监督检查情况报告和问题线索清单,全部来自三室和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成的专项监督检查组。继去年完成对22所省属高校专项监督检查后,今年前5个月,检查组又依次对全省5所高校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监督检查情况,要求高校限期落实整改,引起不小的震动。

  为何一次小规模的专项监督检查,却能发挥如此强大的效能?一系列严肃风纪行动的背后,是浙江创新对高校的监督模式,全力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

  如何有效覆盖2万多名监察对象?

  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以来,面对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后,监督范围和对象从全省68所高校17019名党员干部扩大到23349名行使公权力的监察对象的巨大变化,仅有7位纪检监察干部的第三纪检监察室,也曾一度“压力山大”。

  “一只手伸开是五个手指头,攥紧就是一个拳头,对于全省高校的监督,从来都不是我们一个室在战斗。”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祝昌联告诉记者。

  对第三纪检监察室来说,这些重要队友包括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各市纪委监委和各高校纪委。

  为迅速掌握一手“前沿”信息,三室注重发挥派驻“探头”作用,并形成制度,要求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发现被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问题都要及时报告,每半年还要报告一次驻在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仅去年1年,三室就与纪检监察组会商9次,分批约谈高校党委书记25人次、纪委书记52人次。

  每半年听取一次省属本科高校纪委书记口头汇报履行监督责任情况,是三室从2014年7月以来长期坚持的“规定动作”。汇报着重关注各高校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和问题线索处置情况,做到见人见事见问题见结果。汇报结束后,委分管领导逐一对各高校纪委如何开展好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截至目前,这一汇报会已召开5次,平均每次汇报收集问题40多个,提出意见建议20多条。

  与此同时,一系列协同作战机制也在逐步完善。根据重要工作会商通报机制要求,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各高校纪委发现和查处重大问题线索、重要案件,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等,都须及时报三室备案。一年多来,三室与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纪委共同研判问题线索,指导查办涉嫌严重违纪案件5件,指导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等7所高校处置问题线索7件。

  与省委巡视工作的对接配合也形成了有效机制。在省委巡视组对7所高校开展巡视“回头看”、十四届省委已开展的三轮巡视工作中,三室都主动向巡视组介绍高校政治生态基本情况,提供有关问题反映,巡视结束后,又及时推动问题线索处置,并按规定反馈处置结果。

  “由执纪监督部门领导并指导派驻机构,对接省委巡视工作,共同开展执纪监督的工作模式,起到了‘1+1>2’的监督效果,有效覆盖了此前高校在多种管理体制下出现的监督‘空白’。”祝昌联表示。

  集中检查27所高校背后有何深意?

  专项监督精准画像

  “攥指成拳”之后,更要“精准出拳”。

  今年4月以来,第三纪检监察室会同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并抽调部分高校专业审计干部,完成了对嘉兴学院等第一批5所高校的专项监督检查。该项工作自2017年3月开展以来,目前已经实现了对22所省属(含厅属)本科高校的全覆盖。

  这是改革后执纪监督部门探索开展的一种全新监督模式——相较于5年一度的常规巡视,专项监督检查突出“短平快”,集中一段时间,整合一批力量,围绕某一阶段的某一项重点工作开展监督,发现和查处一批问题,形成专门检查评估情况报告。

  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效回。虽然组成人员不多,持续时间不长,不过专项监督检查同样是一个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所采取方式也与巡视类似。检查过程突出政治监督和“关键少数”,关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着重掌握高校政治生态状况。以形成高校党委和班子成员的“单位画像”和“个人画像”为目标,设置11个方面谈话内容、8大块27个检查事项,要求被检查高校党委提交关于政治生态状况自评报告,要求被检查高校纪委提交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处置情况。

  在今年开展的对5所高校专项监督检查中,检查组与校党委班子成员、部分中层干部共117人进行了个别谈话,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522份,抽查学校2017年以来有关工作台账、财务账册2200余份,随机访谈在校学生17人。发现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问题53个,廉政风险22个,向学校纪委移交问题线索8个。

  坚持一校一监督、一校一反馈,在每次专项监督检查之后,检查组都会及时总结检查情况,向被检查高校逐个反馈专项监督检查情况,抄送省委教育工委、相关高校主管单位党委和相关纪检监察机构,并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起到了强烈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这样的联动执纪监督,对于负责联系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的第三纪检监察室而言,如今已成常态。

  “今年开展新一轮专项监督检查,是对高校党委和班子成员‘精准画像’的继续。”祝昌联表示,通过经常性的专项监督检查,省纪委监委能够较全面精准地掌握高校政治生态情况,对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打招呼、早提醒,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410名省管干部廉政档案建立之后

  精准约谈抓早抓小

  如何用好执纪监督中发现的线索和问题,是监督工作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三室将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中收集的有关工作信息和问题线索,同步充实进去年已建立的“执纪监督信息资料库”中。目前,由该室负责联系监督的410名省管领导干部廉政档案都已经建立,他们还计划在现有情况基础上,结合巡视监督、派驻监督、专项监督、审计监督收集汇总的情况,逐步建立“联系单位政治生态状况信息库”,推进执纪执法监督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精准、及时发现问题的科技含量,为精准施治、净化政治生态服务。

  描绘领导干部的“个人画像”仅仅是第一步。

  2017年12月,在省纪委监委会议室,两场针对2名高校负责人的特殊谈话依次在这里举行。会议桌一边坐着主谈话人省纪委常委、省监委委员叶怀贯和辅助谈话人三室主任祝昌联,另一边则坐着被谈话的高校负责人。谈话的其中一项内容正是在执纪监督中获悉并查实的违纪违规事实和违反的有关规定。

  整个过程既“红脸出汗”,又独具“辛辣味”。一名高校负责人事后表示,向组织坦白自己的错误后压力一直很大,经常晚上睡不好,没想到组织能采用面对面的批评教育方式,心里触动很大。

  另一名高校负责人(党外人士)表示,这是他在省管干部岗位工作20多年来第一次接受组织面对面的批评教育。

  为了保证批评教育精准到位,三室会提前对被批评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违纪违规事实和现实表现进行充分细致的了解,预先制定科学的谈话方案。

  谈话结束后,被谈话人还分别在《批评教育登记表》上签字,由工作人员将登记表归入个人廉政档案,实行痕迹化管理,这也成为三室对高校省管干部进行批评教育规范化流程探索的重要部分。

  “‘破法’必先‘破纪’,违纪必有苗头,如果在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有问题苗头或者初次出问题时,能够把监督挺在前面,‘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就可以避免不少从‘好同志’直接变成‘阶下囚’的悲剧。”叶怀贯表示。

  据了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三室共对有关省管领导干部开展谈话函询133件次,作出谈话提醒7人,批评教育18人,责令检查(整改)2人,诫勉谈话3人。(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吕玥 黄也倩)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