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既折腾基层又败坏作风 不能让走秀式调研继续上演

郭妙兰

2018年04月24日09: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不能让走秀式调研继续上演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从而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如果调查研究浮在表面,搞形式、走过场,恐怕什么真实的情况都难以得到,真正的疑难问题也不会解决。这种走秀式的调研,既折腾基层干部与群众,也败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时时警惕、坚决纠正。

  这样的调研是场“秀”

  走秀式调研的特点是不深入实际和具体问题,调研走马观花,浮皮潦草,但场面一般很大,接待、陪同、新闻宣传等一个都不能少。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精心设计场面,现场成了秀场。据《焦点访谈》报道,在江西某市辖区,去年7月的22个工作日中,先后有12位市厅级干部到区里调研。“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都有完备‘脚本’。”这样的调研,领导干部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这种的调研,除了做样子,还能得到什么?它干扰了基层正常的工作秩序,增加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负担,与中央要求的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背道而驰。

  走马观花看点,走走形式汇报。沿海一民营钢企员工向媒体介绍,近一年来自己所在企业,几乎每天都有环保、安全方面的专家、领导来调研。几乎每次都是到企业转一圈,简单听听情况介绍就被带到酒店吃饭去了。如今大半年过去了,企业的污染排放还是老样子。某位基层干部向媒体谈起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工作的街道因为某项工作,试点成效突出,已经接待了不同级别的调研人员20多次,他们的接待工作已经产业化、模式化了,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不同的领导下来用不同的汇报材料。有媒体披露,基层单位接待这类调研人员,也是采取应付的办法,以减少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影响。

  表面轻车简从,实际全员接待。中部某省的一个区的领导说,上级来人调研一定尽量陪同好,否则就是块“心病”,日后区里申请项目或遇到督查检查等都不好说话。区委主要领导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算,最多的一天区里接待了5批6位厅级领导来调研。在家的班子成员悉数上阵陪同,区长一天陪了3拨调研。这还算不上最大的阵仗,一位基层干部聊起他亲历的“全县总动员”陪同时说,“上头名义‘不让陪’,却事先打了招呼,陪的人是没有,可上到县委书记,下到村干部都须‘原地值班待命’。调研点是‘随机’,却又划定了‘范围’。”这类调研,场面和声势搞得很大,真实的情况却摸的很少,纯属劳民伤财。

  走秀式调研大多是走走看看,既没有调查也不研究更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调研“嫌贫爱富”,只想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有的调研像个“钦差大臣”,把请教变成了训导;有的调研不为听取民意,不为群众办实事,只为刷自己的存在感;有的调研讲究接待场面,爱“摆谱”,等等。这样的调研给基层干部带来了三大难题:永远做不完的接待宣传册、永远写不完的汇报材料、永远说不完的现场解说词。

  调研何以成走秀

  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但一些地方仍存在五花八门的走秀式调研。其原因是什么呢?

  政绩观错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调研本来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解决问题,但一些下来调研的干部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深入实际,接待调研的单位用光鲜亮丽的假象掩盖真实的矛盾和问题。一位基层干部举例说:“我们为了某个不准时来、一再改期的调研,沿途大搞绿化工程,草花种了一批又一批,最后耗不起就把灌木当草花种……”上面调研走形式,下边应付造假象,不把场面搞大点、不把气氛弄热闹点,不足以体现声势浩大,不足以体现积极作为。这种与正确政绩观相悖的行为,背离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工作应付差事,缺乏严肃认真作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深入的研究,掌握真实的情况。然而有的地区、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想的是如何尽早交差,不是想着把工作如何做得更好。比如,西部某贫困县在两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中推广蛋鸡养殖,由于防疫不到位、养殖成本较高、签约企业设置诸多门槛等,政府投入几百万元的项目全面失败,部分农民甚至背着鸡到政府上访。原来这个县在决定推广蛋鸡养殖前,根本没有调查养殖成本及市场风险。像这样连调研的形式都省略了,工作不出问题才奇怪了。

  自以为是,看不起群众。有的干部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的学问高、读的书多、接触的人层次高,做决定、干工作不需要调查研究,不需要问计、问需群众。比如,华北某地级市不久前在巡察通报中指出,当地某县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把握不够精准,调查研究不深入,决策失误,项目引进不切实际。精准扶贫这样的工作如果不问计于群众,不同群众商量,只顾着闭门造车出决策,一定会出问题的。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精准扶贫出现问题,会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锲而不舍全面整治

  走秀式调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因此,整治走秀式调研必须多管齐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抓住“关键少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拿出对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领导干部 “一竿子插到底”,能够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8年4月9日,吉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陶治国带队开展扶贫领域问题调研,深入基层群众,找症结、问计于民。头一回跟随领导调研的省纪委办公厅干部李玉海说,“出发前,我没想到此次调研收获这么大,真是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都是办法!”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入”更“心至”,接地气、通下情,了解到真实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扬了我们党的一贯作风。

  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工作制度。我们党有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对开展调查研究有明确的要求。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出台规范调研的相关细则,如河南省出台《关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规定》,对减少调研陪同提出要求,祛除迎来送往等方面的繁文缛节,减少基层接待压力。为避免出现走秀式调研,必须不断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建立调研硬性指标,落实调研天数,使调研不打招呼制度化,探索零陪同调研方式,建立与基层群众交流刚性要求等,用制度规范调研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调研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而走秀式调研是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的。克服走秀式调研,必须强化问题意识,针对问题,开展调研,在深入实际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深入调研、分析材料,不认真收集、整理情况,什么好的建议也提不出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形成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监督体系。走秀式调研表现多样,查处不易。因此,必须强化监督,从严监督,既切实增强党内监督实效,织严织密日常监督网络,又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对走秀式调研要抓住不放,进行问责处理,对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强化教育引导。如浙江省玉环市纪委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特别是严肃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立足日常检查,结合专项检查,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精准查找和发现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责编:李源、姚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