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老中青三代人共同追剧《人民的名义》

反腐加速融入大众文化

刘百军

2017年04月24日09:20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反腐加速融入大众文化

  图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研讨会现场。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3月28日播出以来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和观众认可度,截至4月18日,其在CSM-52城市网单日收视率破5%,为5.061%。在4月20日公布的“芒果2005-2017年最高收视率”排行榜上,《人民的名义》以最高收视率5.356%排名第一。近期,观看和讨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此,本期的法治文化周刊予以关注。

  

  4月1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人民的名义》总顾问翟泰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的名义》编剧、艺术总监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导演、总制片人李路也出席了研讨会。李准、仲呈祥、李京盛等众多专家对该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讨。

  不来假的说真话感召观众

  《人民的名义》编剧、艺术总监周梅森在研讨会上回应外界关于“命题作文”的质疑称:“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有吸引力,它既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也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最高人民检察院来找我时,并没有给我规定任何任务,有人说是命题作文,我一生的写作从不接受命题作文,我也很庆幸先后两次和人民检察院合作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周梅森说,为了写这部作品他积累了十年,如今,政策的宽容度给了自己很大的创作空间,使作品接了地气,接近了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一定要做现象级的、温暖的超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说人话感召大家,别来假的。现在很多人对现实主义题材或者说正能量都抱以嘲笑,一说就是不好看的、喊口号的。只有说人话,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作品才会被大家接受和赞扬。你认真做,你真诚,观众自然买账。现在可看的东西那么多,能让‘80后’‘90后’‘00后’都看、老中青三代在家里不再抢遥控器的电视剧,十几二十年没有了。”作为该剧的导演、总制片人,李路如是说。

  满足了广大观众热切期待

  “《人民的名义》对当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新形势下腐败的新特点表现得比较精准得体,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欣赏期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

  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把反腐变成一种大众文化、变成全民文化。

  “中国的封建文化是一种官本位文化、官场文化,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如果我们家走出的官不让家人得到实惠,全家人都恨死这个当官的了。因为中国封建文化遗存有官本位文化、官场文化和由此造成的腐败文化,所以中华民族的反腐任务可能艰巨得多。”张卫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更看重这部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给全民族带来的启示意义。

  “我们今天评价一部作品还是要按照习近平主席在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标准: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这是最有价值的。《人民的名义》确实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反腐倡廉、党的建设乃至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素质和公民素质的提高,让大家鄙视腐败、不愿腐败、不想腐败,这才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赞成不要把《人民的名义》仅仅看成是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它是一部展现我们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国文艺包括影视艺术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提炼的优秀作品。”仲呈祥说。

  作家首要责任 关心现实生活

  “能够对现实发言,对中国当下的很多问题发言,对现实的关切是这部电视剧很了不起的地方。它对我们社会很多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有一个很好的呈现。”中国网络影视评论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

  《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认为:“《人民的名义》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于宏大和细微处同时解读当下众多问题,当下中国之事在《人民的名义》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呈现。以腐败问题为主线同时带出了家庭、爱情、教育、生态、政绩观、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改革方向等问题,引发人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他说,演员的表演也为《人民的名义》增值,开篇的赵德汉被调查这个情节之所以一下能抓住观众,不仅仅在于对现实贪腐的反映,更在于侯勇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的表演。李达康之所以能力压众多主要角色以绝对优势爆红,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是少有的,吴刚的表演功不可没,他把想干事能干事但又将GDP视为生命甚至有性格缺陷的省委常委演活了。沙瑞金的成竹在胸、高育良的深藏不露、陈岩石的为民请命、侯亮平的绝对忠诚、易学习的坚韧担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业界一直在热议一些话题,像IP与原创、魔幻与现实、颜值与价值、口碑收视与各种评价等关系到底孰轻孰重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坚定了我们把关心今天的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家作家的首要职责的艺术主张。我们的观众是识货的、是有水平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京盛说。

  “《人民的名义》给了我们创作上的启示有:现实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剧本还是一剧之本,文学剧本首先还是要文学;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考验故事结构能力更考验作者对语言的把握。”《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说。

  叙事节奏拖沓法律漏洞存疑

  在充分肯定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意义的同时,专家们也发表了对作品存在的不足的看法。

  “观众对作品的批评说有的地方略显拖沓,‘毛毛虫’那个青年与整部戏有些脱节,这也不是挑剔之言,这个人物以喜剧角色出现有点不伦不类,他通过网上的情况将整个戏串起来,有一点作用,但是给他的戏多了一点。”陈先义说。

  “虽然觉得情节好像进展得有点慢了,但是进展慢也有它的意味,即把不同人的心态更好地呈现出来了,这种呈现对社会来说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当然,我认为55集的安排也太长了。”张颐武说。

  “有些情节还可以再推敲推敲,比如我个人不太接受易学习、王大路当年为李达康顶包这件事,于纪律、于法律好像都有点欠妥。”康伟说。

  作品或以文艺事件记入史册

  “周梅森的这部作品到底应该如何归类?有人说它是反腐作品,我觉得低了,有人说周梅森是政治作品第一人,我觉得所谓政治作品也不准确,它应该是反腐题材的时代作品。”翟泰丰说。

  《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认为:“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现象级的作品,它应该是一个文艺事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人民的名义》将以文艺事件记入史册。”

  “这些年来,电视剧组合一些社会上的时尚元素就编一个离奇的故事,可以叫作‘先天下之乐而乐’。但我觉得这十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发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声音。《人民的名义》实际上是给艺术趟出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艺术常常做了市场的奴隶。近年来,电视剧买假收视率现象屡禁不止,这本身也是一种腐败现象。这部剧没有买收视率,但是它的收视率好,老百姓的关注度在这儿,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电视剧回归文艺、回归生活,我们应该担起责任,让文艺和社会共同进步。”张德祥说。

(责编:黄瑾、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