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陈乃昌: 修炼防腐寸心红

2017年03月20日15:2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陈乃昌: 修炼防腐寸心红

“伯父是个身无余资、家无房产、膝无子女的‘三无’革命干部。”近日,记者来到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新民村,提起陈乃昌的事迹,其67岁的二侄儿陈荣吾告诉记者,“伯父自参加革命起,始终不忘初心、高风亮节,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

陈乃昌,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人,1910年11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5月在北京病逝。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商会顾问等职,曾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九三学社工作。

在陈乃昌故居的阁楼里,陈荣吾向记者展示了陈乃昌多年来寄回家乡的书信。家书有百封之多,泛黄的书信,遒劲的字体,字里行间透露着老人对子侄们廉洁务实、爱国爱乡的谆谆教诲。

“跟伯父的往来,大多数是通过书信方式。每次来信,伯父必提清廉二字。”陈荣吾介绍说,他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私利,也不允许利用他的名义搞小动作。大概在1996年的时候,大哥陈荣树的女儿和陈乃昌的外甥想到北京发展,求伯父帮忙,都被拒之门外。

陈荣吾还记得1998年时,他因当村支书太清苦,写信给伯父,想让伯父向家乡的官员打声招呼,安排他到企业工作。陈乃昌回信严厉批评了他:“农村基层工作是辛苦,却又重要又有意义。你可减少耕田,够食即可。腾出时间为村里办点实事,在基层最需实干,说空话是不行的,尤须注意清廉乡誉……”

说到此,陈荣吾向记者读起了一封特别家书。信中写道,“我身无余资、余产,谁都不要来京奔丧。此为学习周总理临终婉拒侄孙辈来京所谓奔丧之义……”念至此,陈荣吾泣不成声,他告诉记者,这是伯父2003年病重时写给侄子们的最后一封信。

陈乃昌在世时,陈荣吾曾数次到北京伯父家,亲眼目睹伯父“公私分明、够食即可”的清廉勤俭作风。

家乡的领导、乡亲到北京找他,人少时他亲自下厨,人多时他自掏腰包,到小餐馆简单招待一下;上餐吃不完的饭菜舍不得倒掉,热一热下顿吃;写信用的便笺到楼下的小卖部自己购买……

而曾经最让陈荣吾不解的,是1984年福建省委的一次来电。“那次我刚好到北京探望伯父。”陈荣吾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要在香港搞一次经贸活动,邀请陈乃昌参加。省委秘书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询问伯父衣服尺寸,要给伯父置办一套礼服,被他一口回绝。后来,在香港期间,陈乃昌也没有住在组织上安排的酒店,而是住在他集美大学的香港校友家里。

“陈乃昌的本色是从革命战争年代锤炼出来的。”陈乃昌的同学、现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任镜波介绍说,陈乃昌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乃昌一直在上层社会和国民党上层人物中开展统战工作。身处上层社会,陈乃昌一直对党忠贞不渝,拒腐防变。上海解放前夕,他负责对敌伪汉奸珠宝及有价证券的清理工作,阻止国民党把这些财产运往台湾。面对金银珠宝,陈乃昌不为所动,出色完成清理工作,为党和国家保住财产。

任镜波说,陈乃昌曾有一篇纪念妻子蔡静渊的文章,名为《水赋》。文中写道:“生生死死七三载,修炼防腐寸心红。”任镜波动情地说,“修炼防腐寸心红”正是陈乃昌在长期革命生涯中拒腐防变的铮铮感言。

陈乃昌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把钱、物看得很淡,但对灾区群众、家乡事业却特别慷慨。报纸、电视上一看到灾情报道,就第一时间拿出微薄工资,亲自赴邮局汇款。一了解到家乡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就寄物寄钱,四处奔走。

在龙涓乡新民小学,仍保存着上世纪80年代建校捐款芳名录,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陈乃昌数次寄回钱物的事迹。在家书中,陈乃昌也倾注了对家乡的关注。他常发动爱心人士、华侨为家乡教育事业助力。在2001年4月18日的一封信中,他交代侄子前往厦门,领取由爱国侨领李尚大捐赠的2万元,作为新民小学和村文娱活动经费,并在信中要求,“应节俭,细水长流。捐款来之不易,费用要公开,订立存取款项制度。”字字珠玑,廉洁为民之心寓于其中。

“继承伯父唯一的‘家产’就是这百封家书,这是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遗产’。”陈荣吾说,家族100多人中没有一人在政府机关任职,虽然是在社会上打拼,但都谨记伯父的谆谆教诲,安分守法,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更加可喜的是,陈乃昌爱国爱乡、清廉务实的作风还在闽南一带和海外华侨华人中广为传播。(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陈宝福 林钦固)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