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公车姓“公”不姓“私”

2017年02月06日09:4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原标题:公车姓“公”不姓“私”

有的党员干部“抢票”坐火车回家,有的开私家车回去,如果人多,还会拼车……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有媒体记者对党员干部回家是否还在动用公车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结果发现,今年春节,随着作风建设进一步常态化,公车私用现象大大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公车返乡情况减少,这背后透出的是作风之变。一度,公车私用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灾区”之一。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把公车看成自己的私人配备,心安理得地享受“全天候服务”,探亲访友用公车、接送子女用公车、吃喝玩乐用公车……以至于有党员干部反映:“以前,别说要送领导回家过年,就是送他们的亲戚回家过年也不是稀奇事儿。”

公车姓“公”不姓“私”,不是配备给个人,而是用于“岗位职能和工作需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贪图便利、公车私用,不仅会造成财政支出的“黑洞”,也容易滋生各类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正之风。这看似是小事,实则事关党风政风,更关系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作风建设不断深入,纪律要求越来越严的背景下,出行更加规范,与普通群众一致,应成为党员干部的选择。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公车私用虽不断减少,但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搞变通的“新花样”。比如私车公养,已车改地区或部门向未车改地区借车、转嫁交通费用,司机将领导送达后把车开走,需要时再来接,等等。对于这些公车私用的“新变种”,关键是完善制度和加强监督,制度是“方向盘”,监督是“刹车盘”。要加大公车使用情况等信息公开力度,强化日常监督,建立完善内外并举的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设立媒体曝光台,使公车私用行为无处藏身。要采取在公车车身上印制“公务用车”标识等措施,提高其可识别度,便于媒体、群众监督。此外要加大问责力度,让公车私用的“后果很严重”,真正让党员干部不敢公车私用。

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指出,滴水穿石,锲而不舍,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公车私用问题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经常抓、抓经常,才能抓出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好作风;只有不断改变党员干部的惯性思维,及时纠正不良行为,才能培植健康的党风政风,让党员干部“抢票”回家、拼车回家等成为常态。(陈军)

(责编:黄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