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官员人生,需要怎样的“现场直播”

朱珉迕

2016年10月20日10:47    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甚至近几年来最具影响的“黄金档强片”,非《永远在路上》 莫属——中纪委推出的这部八集纪录片,10月17日晚播出第一集就引发空前热议。许多人热议的除了郭伯雄、徐才厚等落马之后初次现影,或是白恩培、周本顺等首度曝光的生活细节,更有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的一句“警世格言”:“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

说这番话时的李春城,面容憔悴不堪,全无昔日明星官员的飒爽风采;此后谈及“对不起那些跟着我把工作当事业追求,当学问去研究的成都的干部群众”,更是声泪俱下。有人据此觉得李春城至今“演技过人”,这倒大可不必。一个从仕途巅峰坠入穷途末路的官员,既已受到应有的惩处,其痛悟和忏悔还是需要得到应有的镜诫。只可惜,这番痛悟,来得实在太晚。

某种意义上,中纪委煞费苦心推出的 《永远在路上》,本身也是一种“现场直播”。这部分赴22个省(区、市)、采访10余位省部级以上落马高官之后拍成的片子,将讲述40多个典型案例。熟悉中国政治传播之道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它突破了诸多政治惯例,比如公开程度。

贪腐当事人面对镜头自述忏悔,并不是一种新鲜的形式。但依照惯例,过去这类“警示教育片”的观看对象有一定层级,往往是“某某级以上”的干部可以获知“某某级以上”高官的细节。换言之,了解高官贪腐情况,有时候也算“政治待遇”。而这次,《永远在路上》却面向全国民众,无论什么身份、有没有级别,都能看到落马官员们的“自曝”和“忏悔”;反过来,这些高官们的忏悔录,也不只是讲给办案人员或是新闻媒体,而是讲给“全国人民”听的。

这样的公开度,不会绝后,但显然是空前的。这从一个特别的侧面诠释了十八大以来强力反腐的一大关键词:“全面”。除了执纪对象“无禁区”,办案过程“无死角”,针对官员廉政情况的监督,同样应当“全覆盖”,包括引入更多的监督者以及更细的监督方式。惟有从各个层面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无禁区,贪腐的漏洞才可能堵住,“全面从严治党”方可成为现实。

对李春城说的“现场直播”,也应当伴随这样的理解。就官员个人而言,人生的“现场直播”意味着每一步都不可逆,尤其在关键时刻、关键环节,面对考验、诱惑乃至试探,更需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与宗旨,不然便没有后悔药可吃。这当然是痛定思痛之后的结论,早年位高权重、不惜倚仗权力徇私枉法时,李春城们恐怕不会意识到这是“现场直播”——对很多落马官员来说,扶摇直上的仕途至多是“延时直播”,还有的是“掐掉”的机会;更多时候,则连“直播”也谈不上,不过是可以随意掌控的“录像”罢了。想想,如果早知道是“现场直播”,何至于像周本顺那般“犯了事还觉得不是事,犯了错还不觉得自己是错,犯了罪还不觉得自己是罪”,或是白恩培那样“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连法律的红线也触摸了”呢?

另一个层面,“现场直播”也意味着需要面对千千万万的观众,这观众既是具体的公检法司、纪检机关、人民群众,也是抽象的法律法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总而言之,“观众”就是监督者。高官也是人,没有谁是天生的坏人,也没有谁是天生的好人,人性总有弱点和缺陷。缺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缺陷而不自知,或者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而与任何人一样,一名党员干部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扬长避短、培养优势、克服缺点的过程,这既靠自觉的信仰、意志、内心律令,也靠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外部监督。如果内心稍有动摇,外部约束能及时赶上,则还来得及把问题抑制于萌芽状态,不至于让小漏洞变成“无底洞”。

这就是“现场直播”的威力——众目睽睽之下,官员的一举一动都不可为所欲为,犯错的机会自然比“录播”甚至“不播”要少得多。用我们更熟悉的表述,“现场直播”就是要制约权力,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这个角度再看《永远在路上》,针对主人公的“现场直播”固然太晚,但对更多依然身处官场的干部来说,“现场直播”却正当其时。很多人也已注意到,《永远在路上》播出的最后一天——10月25日,恰是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开幕次日,而六中全会的主题,正是“全面从严治党”。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