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5日08:16 来源:检察日报
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于1983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祠堂。它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资料最全、历史最为悠久的包公纪念场馆。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世人尊称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包拯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说是从维护和强化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但他的某些主张和做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出仕时写的明志诗,也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诗作。包公上报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可作“为政者师”。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公在给宋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如是云。包公的奏疏,如暮鼓晨钟,警示着后人。
包公曾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留下的著作,除一篇家训、一首短诗外,就是多达185篇的奏议,其中有55篇奏议,竟弹劾本朝官员多达61人!这61人中,贪官污吏首当其冲,犯一般错误和不称职的“庸人”也不在少数。地位比他高的如宰相宋庠,皇亲国戚如张尧佐、郭承祐等,均在被弹劾之列。不过,无论包公的奏议怎样高明,政绩如何突出,最终都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是,包公的影响为什么能跨越时空、超越阶层、历久而弥新呢?
那是因为,在那些卓越的政绩、作为政绩的思想基础的奏议背后,蕴藏着一种很宝贵的“包公精神”。“包公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超越了时空,乃至超越了阶级。而当今时代需要的正是包公流芳百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清明廉洁、执法如山、为民做主、为公平正义请命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不论时间如何推移、王朝如何更替、社会制度如何改变,包公的精神,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辉。这实际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高尚品格。
(高传伟 刘红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