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谈两个古老的文字“出”和“各”,它们都与“止”字有关。
甲骨文(出)这个字,上头有一个 (止,即脚),底下有一个符号“凵”。“出”的甲骨文也往往写成,上头还是“止”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这里的“凵”或者“口”都是表示古人居所的出口处,人的脚从这里往外走,表示人前进了,所以“出”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出,进也”。“出”的小篆字形是。
古代语言与“出”相反的字是这样写的:或者——这个字就是“各”字,它是脚从外面回来的象形。“各”的意思就是“来”,就是“至”,和“出”是相反的,各是往里走,出是往外走。出和各就是古代语言的出和入。
出和各,是一对反义词,也是哲学里的一对矛盾。
人生应该出世还是入世?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中国文化中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当国家与社会处于危难,你是勇敢地走出去担当呢,还是躲回家里去,关起门来自保,做一个“自了汉”呢?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构建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儒学有一个核心,就是经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之一,被中华民族广泛接受,是我们在政治、伦理等方面一些根本观点的集合,是跟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儒学与道教、佛教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强调“入世”,这是一种勇敢面对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一套“入世”哲学,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领域,只为一己之私利是不可能做出卓越成绩和贡献的,也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与“包容”“发展”相伴,正是因为文明融合,我们的古老文明才能够历久弥新、延绵五千余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无论儒、释、道,都不主张做“自了汉”,精神追求也都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利益看得很淡,而更重视追求精神的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与前来迎接他的晋国大夫范宣子就人生“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问:古人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呢?叔孙豹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范宣子不甘心,接着问:我的祖先,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朝为御龙氏,在商朝为豕韦氏,在周朝为唐杜氏,现在晋国执政为范氏,我家世代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了吧?叔孙豹听到回答说:以我所闻,这叫做“世禄”,不过世代为官而已,还算不上“不朽”。真正能够算得上不朽的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这就是“三不朽”。
孔子曾经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南宋时期文天祥留下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言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写照。
孔子生于乱世,虽然名望很高,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并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与世俗妥协。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论语·宪问》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夜宿石门,第二天早上,看门人看到他,就问: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我从孔氏那里来。看门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能做到,但是还要去做的人吗?这段历史记载,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典故的出处。看门人的话,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孔子普遍的评价,由此看来,孔子绝对不是庸俗的“官迷”,而是以天下太平为己任的伟大人物。
在这样一种传统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在乱世之中,能够挺身而出、牺牲自我、经世济民的人物不可胜数。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苍生为念,投身社会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与民族的脊梁。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审诰命》里的一句台词。一个人出而为官,如果没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不能尽到公仆之责,只会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那真的不如让他“各”回老家去。
(作者: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王志轩,安阳师范学院中央财政支持《易藏》文献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