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轩
“典”字的甲骨文写作,它由上面的(册)和下面的(廾,读音gǒng)组成。(册)是一个象形字,像一卷用绳子穿起来的竹简书籍的形状;(廾)是左手和右手恭敬地托起物品的样子,也是“拱”字的初文。我们从字形来分析,“典”字应该指的是一种地位崇高、意义非凡的书籍。
什么是“典”呢?《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由此可见,“典”确实不是一般的书,它最初是指记录“五帝”事迹的重要文献。
从“三皇五帝”算起,我国已有五千年文明史。记录“三皇”言行与功业的书称为“坟”,记录“五帝”言行与功业的书称为“典”,“三坟五典”的说法就来源于此。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开篇就是《尧典》,它记载了唐尧、虞舜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信史资料之一。《尚书·多士》篇也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的记载,描述了殷商时期典册传承的历史情况。
甲骨文中“典”字的写法,也证明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主要书写载体是竹简,只不过竹简容易腐朽,难以久存,所以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竹简书籍最早只能到战国时期,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铸造在青铜器上和写在陶器玉器上的文字因为材质坚固,所以保存的年代能够相对久远。
“典”字虽然最初是指“五帝之书”,但是后来的历朝历代也都沿袭使用,代指“典章制度”的意思。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中唯一存续至今、没有断绝的“长寿”文明。数千年来,中国人用“象形表意”文字书写自己的文明历史,留存了大量的典章制度文献。典章制度影响到治国的成败兴衰,它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中国人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经验积累,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经过连年征战,终于扫平群雄,建立汉朝。刘邦最初在一个小地方——阳即皇帝位,随后迁都洛阳,而汉朝的群臣大多出身草莽,不识礼仪,也没有治国经验,动辄“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此时,中原大地经过数百年战国战乱,再有暴秦十几年的苛政统治,又加上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严重破坏,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史记》称“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汉高祖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当务之急就是建章立制,使国家迅速进入稳定、有序的良性运行轨道。刘邦不拘一格,重用了底层知识分子刘敬和高级知识分子秦博士叔孙通等人。刘敬在定都长安、制定对匈奴和亲政策、充实关中地区等方面为汉朝精心谋划,叔孙通在制定朝廷内外仪法、稳固太子制度等方面建言献策。他们协助汉高祖完善制度、正确决策,在典章制度建设方面既汲取古代的宝贵经验,又根据时变,实事求是地大胆调整,有所创新和突破,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cuī,指房屋的椽子),非一木之枝也;三代(指夏、商、周)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乎!”我国历史上,也曾留下专门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典》《文献考通》与历代《会要》等重要档案。值得一提的是,《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撰写,记载了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等方面制度的变迁。这些经典文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们都从历史中来,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的古典文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