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肯定了三年来我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科学判断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作出具体部署。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两个“没有变”和四个“要有足够自信”,体现了党中央反腐必胜的决心和自信,极大地提振了群众对中央反腐败的信心。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坚持足够自信就是增强政治定力
□尹德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这“四个足够自信”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前各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论调的有力回应,更是对继续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坚定决心。足够自信就是政治定力。只有坚持“四个足够自信”,保持反腐倡廉上的政治定力,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得民心顺民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中央纪委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遵循党章规定,聚焦中心任务,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效。从厉行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不松劲,从强力“打虎”“拍蝇”到海外追逃追赃,从完善党内法规到落实“两个责任”,不断取得新成效。仅2015年,就有40多名中管干部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全国共查处“四风”和腐败问题8万多起,处理9万多人。
可以说,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中央从严治党的雷霆万钧之势、坚韧不拔之志,也引起世界关注。国际媒体纷纷感慨:民众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腐败问题的零容忍态度,政府也将会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警惕各种错误论调把党风廉政建设一步步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持续开展既打击了人民深恶痛绝的贪官污吏,同时也让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大为改观,重新拉近了政府和群众的距离,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0月—11月在22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91.5%的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比2012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伴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国内外出现了“禁区论”、“刮风论”、“过头论”、“运动论”、“影响论”和“反扑论”等别有用心的奇谈怪论。乍一看,这些论调好像有几分似是而非的道理,仔细一想却感觉是何等的可笑。散布此等言论者,要么是不懂政治,不懂中国反腐的真意,要么是做贼心虚,故意误导舆论。比如,“禁区论”和“刮风论”就是经验主义的反映,“运动论”则是封建残留思想的表现,而“过头论”、“影响论”和“反扑论”更是主观臆测、杞人忧天。中央在打破了千百年来“刑不上大夫”传统观念的同时,更是将反腐败工作上升到了“救党救国”的高度,展示了一种长远的执政思路和理念。
尽管产生了一些噪音、杂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个别党员对于党性的认识不够,共产党是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反腐可以重塑党员、政府形象,弘扬时代正能量。面对国内外出现的错误论调,党中央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不畏浮云遮望眼,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节奏和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一步步引向深入。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必须增强政治定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四风”问题暗流涌动,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等“微腐败”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任务依然艰巨。在中央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部署解决突出问题。从把作风建设抓到底,到高悬惩治腐败利剑,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从净化政治生态,到强化党内监督,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表明,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全党全国人民从中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信心。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既然是永远在路上,就必须增强政治定力。有定力并不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战略部署结合起来,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反复琢磨领会。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定力体现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坚持“四个足够自信”,严格遵行党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自觉做到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广州市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
把党的作风建设一抓到底
□谢迪斌
党的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内容,只有作风有了根本好转,从严治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作风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切入点,把遏止“四风”作为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重要抓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狠抓党的作风建设。三年多来,党的作风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风有所好转,“四风”现象得到了初步遏止。
作风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所以,在看到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更要看到这一问题解决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有丝毫的松动和懈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强调:“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要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面上的顶风违纪行为,有多少就处理多少。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问题的重要论述,宣示了党中央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指明了党的作风建设在新历史阶段的实施理念和行动路径。
以更加坚定立场和执著态度,持久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对党的作风建设重要性的准确把握,对党的作风建设长期性的清醒认识,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思想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永远没有休止符”的论断,表明了党中央对作风建设的坚定立场和执著追求。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提醒和告诫全党,作风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地位。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更是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话语和坚定的态度,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明确地表达和宣示了党中央在作风建设上打“持久战”的决心,有力地回应了党内外、国内外关于中共作风建设的误会和曲解,打击了少数腐败分子盼望作风建设“告一段落”的侥幸心理。“坚持坚持再坚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行百里而半九十”,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毫不动摇地把党的作风建设长期抓下去。
以铁的纪律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重视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通过理论学习和认识的提高,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这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和发扬。然而,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党的作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理论上的学习和认识的提高,已经不能达成作风建设的目标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这一历史性变化,并从这一变化中找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的有效手段,那就是把认识提升与纪律保证相结合,把作风建设看起来较虚的工作,通过纪律这一界线实在地表达出来,变成具体任务。以“八项规定”为基准,将党的作风建设内容明细化,把过去软性的规范变成刚性的约束,并进一步将刚性的约束变成不能触碰的高压线。通过纪律制定和实施保证作风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经验的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作风建设的纪律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执行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纪律问题提到更加重要的高度来论述:明确要求“以铁的纪律”对各种顶风违纪的行为进行坚决整治,“有多少就处理多少”。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用铁的纪律保证作风建设顺利推进的庄严承诺和豪迈的气概。
以优秀文化支撑党的作风建设
反对顶风违纪,惩治“四风”,最终是为了形成党的健康优良作风。这就需要做长期不懈的正面引导和涵养工作,将健康优秀的作风变成广大党员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作风建设的正面引导工作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以党性的回归、宗旨意识的增强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并且具体提出了用文化氛围营造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论断和新举措。他指明了三种途径:一是党性文化的基础性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回到共产党员的本真思想状态,去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别心杂念,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党的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二是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与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的自我修养,正确处理“物”与“我”,“义”与“利”等方面的关系,强调健康人格的养成,“君子”目标的实现。这些与共产党员的清正廉洁,舍“利”取“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运用;三是将党的作风建设与良好的家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党员生活的重要空间,家庭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了家风的内涵和外貌。家风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风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在这一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齐家”“修身”促进自身作风的改善,实现廉洁从政,立党为公的目标和要求。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认清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价值
□王玉云
刚刚闭幕的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在既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发扬“钉钉子精神”,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决心和目标没有变”“反腐败斗争四个自信”“向基层延伸”“立明规矩破潜规则”“负起责任,敢抓敢管”等几个方面,对接下来的全面从严治党举措作出了与时俱进的部署。要深入领会和执行此次中纪委全会精神,首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价值,因为这是一个逻辑前提。
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看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一项完整科学的决策,需要考虑四个层面或者环节,一是“目的”,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目标”,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三是“途径”,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四是“策略”,解决“怎么控制和应变”的问题。所谓目的,就是全党所信奉的理念、价值关怀或者终极目标,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使群众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其目的。目标为目的服务,所谓目标,就是秉持目的,在其指引下,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像钉钉子一样,锲而不舍,向目的趋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阶段性愿景的设定,只有把当前这个阶段的现实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下一个阶段的问题。所以,“目标”就是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愿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指出了方向、目标和愿景,以坚定的决策力生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力,解决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干什么”的问题。目标定好了,何以达到?怎么干?途径呢?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关于这两个全面,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通过这样的路径选择,我们一定能够达到目标。目的(为什么)清楚了,目标(干什么)确立了,路径(怎么干)清晰了,就需要策略(怎么控制和应变)了。一项任务在执行阶段,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中,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如果让有利的因素随时随地起作用,那么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就凯歌高奏,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如果有利的因素不起作用,不利的因素肆虐泛滥,处处起作用,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限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领导作用,其党员干部分布于各个方面,不加控制和管理怎么行呢?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人物,这就是不断释放正能量的有利因素,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这就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强调的“正能量”,也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论断的核心涵义。与此同时,作风不正和贪污腐败,就是不利因素,如果不加控制,就会销蚀“正能量”,将对我们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可见,虽说“全面从严治党”在科学决策体系中居于“策略”层面,解决的是“控制和应变的问题”,但其举足轻重;不然,再先进的理念目的,再好的目标设计、再清晰的路径选择都将无法实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有了高度的自觉性。
从执政党实现执政意图的途径来看,全面从严治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执政党如何实现执政?我们要对它的发生机理稍作探究。一个社会,不管是私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都是由政府出面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譬如国务院各部委、省政府所属各厅局、市县乡镇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就是分门别类地对公民的私人事务或公众事务提供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通过这样的服务和管理,社会井然有序,人们的活动既有自由,又有边界。而执政党通过合适的办法把自己的党员输送到政府的各个重要岗位上,通过这些执掌公共权力的政府要员来实现自己管理社会的意图。控制政府的重要位置来实现执政意图,西方国家叫政治录用,我们党用“党管干部”这一浅近的说法。这样一来,问题马上就来了:如果这些政府职员尤其是要员(就是我们所称的各级领导干部),虽身为党员,但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索然无趣,不加学习也不加理会,那他何以将党的主张付诸行动?所以需要加强理论修养。又或者,这些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政府要员,虽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认同”“认真”层面,甚至恃才放旷,尾大不掉,不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顾全局另搞一套。此种情势,是不能实现执政意图的,这就需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组织纪律修养。此外,政治社会化也是执政党实现执政意图的另一重要途径。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党的理论、主张、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东西,要通过党员的率先垂范、舆论媒体的宣传等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实践。如果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做到率先垂范、释放先进性和正能量,就不能实现政治社会化。所以,从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功能发挥来说,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做到“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这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