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烽火家书

2015年09月30日13: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7月16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庆祝抗战胜利”的文物展柜中,展出了一封见证抗日烽火记忆的家书,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纷纷在它面前驻足,听它诉说抗战中无数个“戴家”的故事……

1946年秋,一封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家书,历时四个多月,坎坷辗转多地,被寄到国统区河北青县王福庄戴家。这是戴元毅(原名戴元平)音讯断绝近十年后,写给父母和儿子的第一封家书,更是一封见证一个抗日家庭的烽火家书。

故事还得从戴元毅的父亲戴重泰讲起。戴重泰出身贫苦,青年时参军成为一名清盛军营官。在甲午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平壤战役,在与倭寇的作战中英勇负伤。由于晚晴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清军部分高级将领贪生怕死,清军在朝鲜一败再败,当戴重泰冲出倭寇的埋伏,踏上安东(今丹东)鸭绿江堤后禁不住回首痛哭,并挥拳怒吼:“小日本——我与你不共戴天!此仇定报!我辈不能,儿孙继之!” 对晚清政府彻底失望的戴重泰,无奈落魄回到河北青县老家。

多年后,戴重泰的独子戴元毅如他所愿走上了抗日革命道路。1935年秋,戴元毅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天津市民众教育馆馆员,开办民众夜校。工作任务主要是帮助河北省委宣传部长李铁夫同志编辑出版《华北烽火》《民众抗日救国报》等革命刊物,发展党员并在河东民众夜校内成立党的河东地下区委,参加“天津市文化界救国会”和“天津市民众救国会”活动等。

1936年底,戴元毅在天津英租界参加“天津市民众救国会”的活动时,被英租界的便衣巡捕头目发现,联系人王惠民当即被捕,戴元毅侥幸逃脱,但他的身份就此暴露,无法在天津继续工作。李铁夫同志与他谈话,告知组织上决定让他去延安。

1937年初,戴元毅回家告别亲人,临行前父亲戴重泰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你放心地走吧,打不跑小日本你不要回家!”

奔赴延安后,由于战局不便通信,戴元毅从此与家中音讯断绝,以致家人以为他已在抗战中牺牲。1944年春,在抗战已出现胜利曙光时,戴重泰心有不甘地走到了人生尽头。

1946年秋,戴元毅妻子王凤琴的一个侄儿匆匆来访,他把王凤琴拉到一边,悄悄告诉她:“姑爷戴元毅来信啦,寄到李村去啦,怎么去取?”那时候,戴家所在的王福庄是国民党统治区,所以信不敢直接带回家。

“啊!他还活着?!”王凤琴两腿一软,瘫在了地上。

近十年了,在王凤琴的心中,丈夫早已不在人世。当她把这一喜讯告诉全家时,一家人喜极而泣,这是全家人近十年埋在心底却不敢说出口的期盼哪!今天总算盼到了!

哭归哭,当务之急是尽快把信取回来。戴元毅之子戴家樾盼父心切,自告奋勇去取信,可王凤琴怕出意外,坚决不让儿子冒险。最后大家商定,由正帮着戴家干秋活的柳吉海老人去取。因为柳吉海的老丈人家在李村,借去老丈人家之名取信,不会引起别人注意。拿到信后,柳吉海把信缝在夹袄里,又在上面补了一块破补丁。就这样,终于平安地把信取回来了。

打开已严重破损的信封,里面装着六张粗宣纸印制的竖格红笺纸,这是用毛笔竖写的两封信。篇幅较长的一封,是戴元毅写给父母的,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儿以身许革命,不能侍奉双亲,养老送终……儿只有努力革命事业,全心全意给劳苦人民服务……把孝于双亲的忠诚意愿,扩大到全国全世界人民身上,这样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来尽人子的孝道。”另一封是写给儿子戴家樾的:“我参加革命不能照顾家庭生活,望你好好下苦种地,凭自己劳力换取衣食……只要有革命政府在,不愁将来无饭吃。”戴家樾边念边哭,当把信念完,已泣不成声,他与全家哭作了一团。

信是取回来了,但这是一件随时可能给家中带来不测的物品。王凤琴曾几次下决心烧掉它,可每每举而又止……

为保险起见,起初她让隔壁的邻居藏匿家书。信放在邻居那儿的日子,她的心好像也随着信离开了这个家,每天总好像有什么事儿似的。她知道自己实在是割舍不下这写满丈夫字迹的家书,于是决心自己珍藏。

但是放哪儿呢?她琢磨了好长时间,最后相中了西厢房。西厢房房顶上弯曲的柳木柁中有一个窟窿,她轻轻撬起堵在上面的泥片,把用旧蓝布裹好的信放到里面,然后用泥片重新堵上固定好。

就这样,从延安寄来的这封家书,在西厢房里静静地沉睡着。此后,先后跟随毛主席、党中央经历从延安撤到晋西北、又从晋西北到西柏坡、再从西柏坡进入北平三次“大搬迁”的戴元毅与家人取得联系。但这封家书却是如此珍贵,戴家人一直把它当作一段尘封的记忆不敢惊动。直至1971年,戴家翻修西厢房时,这封沉睡了25年的家书传到了戴家下一代人的手中。

作者:栗瑞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李源)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