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忠诚干净担当的一面旗帜

追记甘肃白银监狱狱政管理科副科长张树俭

2015年06月25日16:32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忠诚干净担当的一面旗帜

甘肃白银监狱狱政管理科副科长张树俭生前照片。 (资料图片)

张树俭“走”了一个多月了,但他的手机还时常响起,电话那头是他83岁的老母亲。毫不知情的母亲,依然每周都按时给儿子打电话。

“是妈吗?”张树俭的妻子薛秋梅接起电话,强忍着悲痛说:“树俭出差了,手机忘记带了,他好着呢!”

放下电话,薛秋梅哭成了泪人。“不知道还能瞒多久,老人家的身体经受不起打击了。”

今年5月16日,甘肃省白银监狱狱政管理科副科长张树俭值班期间突然脑干出血,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生命定格在了51岁。生命最后时刻,他依然惦记着自己奋斗了32年的监狱事业。

今年6月16日,张树俭入选2015年第二批甘肃省“最美人物”。几天前,他被省司法厅党委追授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张树俭同志信念坚定、忠诚于党、坚守公正、依法办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恪尽职责。”甘肃省司法厅厅长杨景海对张树俭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树起了司法行政队伍‘忠诚、干净、担当’的一面旗帜”。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泽巴足批示称,张树俭同志忠诚守责、敬业奉献精神值得全省政法干警学习,要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张树俭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深入开展向张树俭同志学习活动。

刑罚执行的“活字典”

5月26日,十监区罪犯吴某的病残鉴定出来了,是否符合保外就医标准?副教导员楚玉军第一反应就是拿着材料去找“活字典”张树俭咨询。

当他出门时,才突然反应过来,张树俭已经离开他们10天了,再也无法为他解答问题了。

张树俭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法律知识,坚持依法办案,是白银监狱精通刑罚执行工作的专业人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刑罚执行的“活字典”。

1983年春天,19岁刚出头的张树俭,被分配到了大西北白银监狱农场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在担任狱政科副科长近20年间,每年都联系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案件2000余人次。3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

民警景来莉算了一笔账,张树俭每年办理减刑、假释案件2000余件,释放罪犯近2000人次,总共4000多人次的案件,需要经过2.8万多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与张树俭一起共事了32年的狱内侦查科副科长马应军说,他之所以被称为“活字典”,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刑罚执行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狱内情况掌握得特别透彻。

有一次,张树俭去司法所办理一名保外就医罪犯的续保工作,司法所的同志提出异议,认为不符合政策,张树俭立刻指出最新文件中的规定,司法所同志一查,果然发现有这个文件,但还没有传达到司法所里。

白银中院法官于欣认为,称张树俭“活字典”名符其实。他说:“刑罚执行方面的法律、政策,20多年来变化比较大,很多人都觉得一头雾水,但张科长却研究得非常透彻。”

“张科长经手并提请的减刑、假释案件,资料都非常齐全,把关非常严。”于欣说,这极大地提高了法院的审结效率。

张树俭牺牲后,他分管的工作分给了三位副科长。十监区副教导员楚玉军说:“仔细一算,张科长一年的工作,许多人三年也干不完。”

妻子薛秋梅回忆,这么多年来,常常看到丈夫晚上不睡觉趴在床上写材料,一弄就是一晚上。“有时我就想不通,他干工作哪来那么大的心劲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5月16日清晨,星期六,连续几天加班处理狱内紧急事务的张树俭,早上起来拎起蓝色手提袋,准备出门去监狱值班。

妻子薛秋梅看他疲惫的样子,赶紧追出来劝他:“你这几天药也没吃,针也没打,和别人调一下,休息一天吧。”

“别人也都有自己的事,你和谁去调班?”说着,张树俭走出了家门。薛秋梅没想到,这是丈夫最后一次走出他熟悉的家门。

上午,正在干家务的薛秋梅突然接到丈夫同事打来的电话:“张科长的腿软得使不上劲了,你赶紧来医院。”

薛秋梅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她知道情况肯定不太好。丈夫在2005年就查出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一直靠药物控制病情。这一周他忙着处理狱内紧急事务,已经几天没按时吃降压药、打胰岛素了。

放下电话,薛秋梅赶紧打车赶往医院,匆匆来到病床前,只见医务人员正在紧急抢救全身插满管子的丈夫。

原来,当天上午,张树俭来到办公室后就开始忙碌,期间他告诉同事:“我身体有点发麻,感觉使不上劲。”当看到张树俭连杯子都快拿不住了时,民警王建太等同事急忙将他扶下楼送往医院。

在去医院的路上,张树俭还对开车送他的退休干警李永明说:“我今天值班,你把我拉走谁值班?”

经检查发现,张树俭脑干出血,必须紧急抢救。抢救过程中,看到妻子泪眼婆娑,张树俭还不忘安慰妻子。

同事马应军去探望张树俭,看到他脸色发青发紫,心理难过地低声责备:“给你说过多少次了,把你那一摊子活儿交出去,你就是不听。”

张树俭微微一笑:“别人不熟悉情况,交出去出了差错怎么办?”

马应军不无埋怨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惦记着你的工作。”张树俭又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之后,张树俭看着身旁的妻子,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几分钟后,张树俭陷入深度昏迷,再也听不到妻子恸哭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同事呼唤他的名字……

就这样,他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一句话。

以往,每当妻子和同事劝张树俭“去医院看看吧”,张树俭总是说:“好着哩,好着哩,忙过这一阵子,就一定去看。”

“每天下班回来,看他累得连脚都抬不起来。”薛秋梅说,“有时候饭摆在桌子上了,他刚吃一口,接一个电话,随手抓几个糖装在兜里,就赶往监狱”。

同事武鹏霞回忆,有一次,她看到张树俭脸发紫、嘴发青,就偷偷跑到楼道里给他妻子打了个电话:“张科长都成那样了,别人不管,难道你也不管吗?” 第二天,张树俭还怪武鹏霞:“我好好的,你打电话让我媳妇担心。”

“今年春节前,张科长还说过完年一定得去住院了,不曾想,5月16日他是去医院了,却是倒在办公室被同事送去的,这一去再也没回来。” 民警景来莉伤心地说。

依法办案侠骨柔情

张树俭长期分管白银监狱的减刑、假释以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可谓是监狱的主业,也可以说大权在握,但几十年来,他办理的案件无一差错。

担任副科长20年间,科长换了六七任,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个人要求。监狱领导认为,由张树俭分管刑罚执行工作最踏实、最放心。

在九监区民警牛维强看来,认真、严谨、细心,一直是张树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今年4月7日,牛维强将3月份500多名罪犯的计分考核表报送到狱政科。张树俭对材料逐一核对,发现罪犯王某的表格上日考核分数和总和不一致,总和写的是7分,但每天日考核加起来却是7.1分,差了0.1分。

当张树俭指出这个错误时,牛维强佩服地说:“张科长,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小的错误都能看出来。”

张树俭答道:“小牛啊,你写在这张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国家在执行刑罚,容不得半点马虎,打不得半点折扣。”

张树俭在白银监狱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所以狱内有紧急疑难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理。

2010年的一天,民警张志军和张树俭一同处理一起紧急事务,当时服刑人员家属情绪激动,将他们二人团团围住,撕扯、谩骂。

突然,一位家属将口水吐到了张树俭的脸上,他用手擦掉后,依然平静地说:“按法律办,按政策办。”|

一旁的张志军看不下去了,冲上前去想为张树俭出头,却被张树俭一把拉住说:“你年轻,容易冲动,会把事情搞僵,让他们发泄情绪吧。”

“按法律办,按政策办。”这是张树俭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坚守公正、依法办案,贯穿在张树俭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

有一次报减刑,同事找到张树俭,请求将她的一位亲戚也报上。张树俭查看了这位同事亲戚的服刑情况,发现距离这次减刑还差三天,便一口回绝了。

还有一次,一名罪犯表现较好,但入监时间与减刑方案规定相差十天,监区民警为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准备呈报减刑。但张树俭一口回绝:“监狱制定方案就是一把尺子,决不能搞特殊,厚此薄彼。”

但是,和大多数民警一样,刚正不阿的背后,张树俭也有柔情。

2008年4月,张树俭押送监外执行的何某到陇西县办理移交手续后,将何某送回家。当得知何某的母亲连饭都吃不上时,便向同来的当地派出所民警借了2000元交到何某的母亲手中。

当何某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接过这2000元时,嘴角抽动着,泪水夺眶而出。临走时,张树俭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200元也悄悄放在了老人的炕头。

事实上,张树俭家并不富裕,妻子已退休在家,孩子大学毕业后还在找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

熟知张树俭的法官于欣说,他平素的生活非常简朴,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穿着警服,休息日街上碰到他,也大都穿着警服。

张树俭去世后,同事们在他的办公室整理遗物时,发现桌子上只有一沓书籍、一个杯子、半罐茶叶。拉开抽屉,里面装了一大堆空笔芯,足足有近百支。

文件柜里堆满了他的各种荣誉证书:6次被监狱评为优秀共产党员,5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3次被省监狱管理局记个人三等功,获得从事监狱劳教工作30年荣誉证书……

“等哪天有空,在他的坟头上给他泡一罐热热的春尖茶。”民警马应军说,张树俭生前没什么爱好,就爱喝一口清茶……

刑罚执行的“活字典”

5月26日,十监区罪犯吴某的病残鉴定出来了,是否符合保外就医标准?副教导员楚玉军第一反应就是拿着材料去找“活字典”张树俭咨询。

当他出门时,才突然反应过来,张树俭已经离开他们10天了,再也无法为他解答问题了。

张树俭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法律知识,坚持依法办案,是白银监狱精通刑罚执行工作的专业人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刑罚执行的“活字典”。

1983年春天,19岁刚出头的张树俭,被分配到了大西北白银监狱农场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在担任狱政科副科长近20年间,每年都联系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案件2000余人次。3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

民警景来莉算了一笔账,张树俭每年办理减刑、假释案件2000余件,释放罪犯近2000人次,总共4000多人次的案件,需要经过2.8万多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与张树俭一起共事了32年的狱内侦查科副科长马应军说,张树俭之所以被称为“活字典”,一方面因为他是刑罚执行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狱内情况掌握得特别透彻。

有一次,张树俭去司法所办理一名保外就医罪犯的续保工作,司法所的同志提出异议,认为不符合政策,张树俭立刻指出最新文件中的规定,司法所同志一查,果然发现有这个文件,但还没有传达到司法所里。

白银中院法官于欣认为,称张树俭“活字典”名副其实。他说:“刑罚执行方面的法律、政策,20多年来变化比较大,很多人都觉得一头雾水,但张科长却研究得非常透彻。”

“张科长经手并提请的减刑、假释案件,资料都非常齐全,把关非常严。”于欣说,这极大地提高了法院的审结效率。

张树俭牺牲后,他分管的工作分给了三位副科长。十监区副教导员楚玉军说:“仔细一算,张科长一年的工作,许多人三年也干不完。”

妻子薛秋梅回忆,这么多年来,常常看到丈夫晚上不睡觉趴在床上写材料,一弄就是一晚上。“有时我就想不通,他干工作哪来那么大的心劲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5月16日清晨,星期六,连续几天加班处理狱内紧急事务的张树俭,早上起来拎起蓝色手提袋,准备出门去监狱值班。

妻子薛秋梅看他疲惫的样子,赶紧追出来劝他:“你这几天药也没吃,针也没打,和别人调一下,休息一天吧。”

“别人也都有自己的事,你和谁去调班?”说着,张树俭走出了家门。薛秋梅没想到,这是丈夫最后一次走出他熟悉的家门。

上午,正在干家务的薛秋梅突然接到丈夫同事打来的电话:“张科长的腿软得使不上劲了,你赶紧来医院。”

薛秋梅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她知道情况肯定不太好。丈夫在2005年就查出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一直靠药物控制病情。这一周他忙着处理狱内紧急事务,已经几天没按时吃降压药、打胰岛素了。

放下电话,薛秋梅赶紧打车赶往医院,匆匆来到病床前,只见医务人员正在紧急抢救全身插满管子的丈夫。

原来,当天上午,张树俭来到办公室后就开始忙碌,其间他告诉同事:“我身体有点发麻,感觉使不上劲。”当看到张树俭连杯子都快拿不住时,民警王建太等同事急忙将他搀下楼送往医院。

在去医院的路上,张树俭还对开车送他的退休干警李永明说:“我今天值班,你把我拉走谁值班?”

经检查发现,张树俭脑干出血,必须紧急抢救。抢救过程中,看到妻子泪眼婆娑,张树俭还不忘安慰妻子。

同事马应军去探望张树俭,看到他脸色发青发紫,心理难过地低声责备:“给你说过多少次了,把你那一摊子活儿交出去,你就是不听。”

张树俭微微一笑:“别人不熟悉情况,交出去出了差错怎么办?”

马应军不无埋怨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惦记着你的工作。”张树俭又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之后,张树俭看着身旁的妻子,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几分钟后,张树俭陷入深度昏迷,再也听不到妻子恸哭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同事呼唤他的名字……

就这样,他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以往,每当妻子和同事劝张树俭“去医院看看吧”,张树俭总是说:“好着哩,好着哩,忙过这一阵子,就一定去看。”

“每天下班回来,看他累得连脚都抬不起来。”薛秋梅说,“有时候饭摆在桌子上了,他刚吃一口,接一个电话,随手抓几块糖装在兜里,就赶往监狱”。

同事武鹏霞回忆,有一次,她看到张树俭脸发紫、嘴发青,就偷偷跑到楼道里给他妻子打了个电话:“张科长都成那样了,别人不管,难道你也不管吗?”第二天,张树俭还怪武鹏霞:“我好好的,你打电话让我媳妇担心。”

“今年春节前,张科长还说过完年一定得去住院了,不曾想,5月16日他是去医院了,却是倒在办公室被同事送去的,这一去再也没回来。”景来莉伤心地说。

依法办案侠骨柔情

张树俭长期分管白银监狱的减刑、假释以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可谓是监狱的主业,也可以说大权在握,但几十年来,他办理的案件无一差错。

担任副科长20年间,科长换了六七任,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个人要求。监狱领导认为,由张树俭分管刑罚执行工作最踏实、最放心。

在九监区民警牛维强看来,认真、严谨、细心,一直是张树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今年4月7日,牛维强将3月份500多名罪犯的计分考核表报送到狱政科。张树俭对材料逐一核对,发现罪犯王某的表格上日考核分数和总和不一致,总和写的是7分,但每天日考核加起来却是7.1分,差了0.1分。

当张树俭指出这个错误时,牛维强佩服地说:“张科长,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小的错误都能看出来。”

张树俭答道:“小牛啊,你写在这张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国家在执行刑罚,容不得半点马虎,打不得半点折扣。”

张树俭在白银监狱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所以狱内有紧急疑难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理。

2010年的一天,民警张志军和张树俭一同处理一起紧急事务,当时服刑人员家属情绪激动,将他们二人团团围住,撕扯、谩骂。

突然,一位家属将口水吐到了张树俭的脸上,他用手擦掉后,依然平静地说:“按法律办,按政策办。”

一旁的张志军看不下去了,冲上前去想为张树俭出头,却被张树俭一把拉住说:“你年轻,容易冲动,会把事情搞僵,让他们发泄情绪吧。”

“按法律办,按政策办。”这是张树俭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坚守公正、依法办案,贯穿在张树俭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

有一次报减刑,同事找到张树俭,请求将她的一位亲戚也报上。张树俭查看了这位同事亲戚的服刑情况,发现距离这次减刑还差三天,便一口回绝了。

还有一次,一名罪犯表现较好,但入监时间与减刑方案规定相差十天,监区民警为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准备呈报减刑。但张树俭一口回绝:“监狱制定方案就是一把尺子,决不能搞特殊,厚此薄彼。”

但是,和大多数民警一样,刚正不阿的背后,张树俭也有柔情。

2008年4月,张树俭押送监外执行的何某到陇西县办理移交手续后,将何某送回家。当得知何某的母亲连饭都吃不上时,便向同来的当地派出所民警借了2000元交到何某的母亲手中。

当何某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接过这2000元钱时,嘴角抽动着,泪水夺眶而出。临走时,张树俭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200元也悄悄放在了老人的炕头。

事实上,张树俭家并不富裕,妻子已退休在家,孩子大学毕业后还在找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

熟知张树俭的法官于欣说,他平素的生活非常简朴,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穿着警服,休息日街上碰到他,也大都穿着警服。

张树俭去世后,同事们在他的办公室整理遗物时,发现桌子上只有一摞书籍、一个杯子、半罐茶叶。拉开抽屉,里面装了一大堆空笔芯,足足有近百支。

文件柜里堆满了他的各种荣誉证书:6次被监狱评为优秀共产党员,5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3次被省监狱管理局记个人三等功,获得从事监狱劳教工作30年荣誉证书……

“等哪天有空,在他的坟头上给他泡一罐热热的春尖茶。”民警马应军说,张树俭生前没什么爱好,就爱喝一口清茶……(记者周文馨赵志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