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问题通报看纠正“四风”如何冲着纪律去

记者 白广磊

2015年06月24日10: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些公职人员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选择“任性”而为,一些地方有制度规定却不认真执行,纪委执纪不严,这使得当前顶风违纪现象依然严重

纠正“四风”、深化作风建设务必冲着纪律去,纪委要严格执纪、强化问责,做到“一把尺子执纪到底,一寸不让”,真正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

近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一批各地区各单位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记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当前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知收敛,敢于以身试纪。这亟须纪检监察机关用好纪律这把尺子,执纪到底、一寸不让,让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

分析:顶风违纪现象依然严重

从5月11日至6月1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1个月时间里,共通报曝光各地区各单位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09起,涉及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配备使用公车、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常见问题,也包含违规发展党员、超标准领取年薪、对抗组织调查等以往少见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最为突出,共有45起,其次是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共有32起。这与今年前5个月全国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相吻合。从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来看,位居前两位的正是这两种作风“顽疾”。其中仅5月份,全国就查处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942起,查处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485起,分别占当月问题总数的29.99%和15.44%。

从违纪群体来看,除普通公职人员外,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违纪现象突出。据统计,在通报的209起问题中,一把手违纪问题有110余起,主要集中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配备使用公车、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等方面。违纪者既有国企下属公司总经理,也有一些地方单位主要负责人,还有一些村(居)委会主任或党支部书记等。在通报中,也有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公然违纪。如吉林省抚松县文广新局时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陆荣平虚列开支套现用于单位支出、违规领取兼职报酬,受到撤销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务和行政降级处分;南方电网所属深圳福田供电局纪委书记潘维和违规使用公车,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免去其纪委书记职务。

多种违纪问题并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其中最有典型性的便是私设“小金库”、用以违规发放津补贴现象。早在2009年,中央便下发文件,在全国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但当前仍有一些单位和公职人员置若罔闻,不仅私设“小金库”,还利用其中资金违规发放津补贴。如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崔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海潮,私设“小金库”,并用其中的资金给村干部违规发放奖金补贴,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被罢免村主任职务。海南省档案局违规隐匿和使用“小金库”,并用以违规发放伙食补贴、生日补贴和其他补贴等,该局先后两任党组书记、局长为此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原因: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

陈仰丛,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教育局副局长,因为借母亲丧事违规收受礼金,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他在事发后的反思中表示:“导致这个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对党性和纪律认识不深,思想觉悟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

浙江省建德市建筑业管理处质量安全巡查科原科长吴翔因为违规收受红包,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他表示,自己曾在思想上作过斗争,但很快就被侥幸心理占据上风,觉得“以前没有听说谁因为这种事情受到组织处分”、“不收会显得不通情理”。

分析这些违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根子在于纪律和规矩意识淡漠。实际上,“四风”问题背后反映的正是纪律松弛、规矩不张的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就会触及纪律“红线”,顶风违纪也就在所难免。

除了干部自身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外,出现顶风违纪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地方有制度规定却不认真执行,使制度流于形式,丧失其约束力。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纷纷结合实际,出台了诸如省委“十项规定”、市委“十六项规定”、县委“二十三项规定”等有关作风建设的文件或禁令。这些制度规定就是纪律,就是规矩,就应严格执行。遗憾的是,一些地区和单位对这些制度规定形成了“路径依赖”,以为有了它们便会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对其执行情况不闻不问。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有的党委书记在汇报工作时喜欢讲出台了多少制度,都是什么制度,却不谈制度落实情况如何;有的党委书记觉得“制度都摆在那儿了,他不遵守我有什么办法”,以此推卸责任;有的党委书记把开会讲话时讲纪律、谈制度当作对制度的落实。

事实上,中央对八项规定三令五申,各地必须把它作为作风建设的“铁律”,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如果不去认真执行,就是违反政治纪律,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就是不讲政治。长此以往,制度规定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党员干部就会失去约束,“任性”而为。

纪委执纪不严,也是造成一些党员干部置纪律底线于不顾、敢于以身试纪的原因。有基层纪检干部向记者反映,一些地方在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人员作出处理时,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问题,表现在该给予纪律处分的却以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甚至口头警告等方式代替,定性量纪标准不一;处分决定不进行通报,而是直接塞进档案,造成违纪者“跟没事儿似的”;只重视处分直接责任人,该对领导干部问责的却不问责;没有充分发挥通报曝光的警示教育作用。有的纪检干部认为,发现谁违纪就已经是震慑,“网开一面”、搞“下不为例”是对干部的爱护。还有一些纪检干部受到多年形成的“只查大案要案”政绩观的影响,对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只是“走走过场”,不主动出击,不去抓早抓小,而是守着“树桩”,等着违纪者撞向“树桩”,“守株待兔”,有的对群众关于“四风”问题的举报不管不问。

执纪不严,就是对“四风”问题的放纵,就是对党员干部违纪的默许,就是履行监督责任不严不实,实际上还是没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如果纪委不能严格用好纪律这把尺子,就会使违纪的党员干部感到“不痛不痒”,就会损害纪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对策:一把尺子执纪到底,一寸不让

当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已经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在,且多已转入地下,顶风违纪现象还很严重。如近期刚刚公布的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反馈的意见显示,有的单位甚至在巡视前还发生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球、滥发奖金、到风景区开会等诸多问题。这无疑告诉我们,纠正“四风”、深化作风建设务必冲着纪律去,让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做到“一把尺子执纪到底,一寸不让”。

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就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摒弃“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思维惯性,重视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解决执纪失之于宽、松、软的问题。比如,吉林省纪委明确要求强化执纪手段运用,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凡查证属实,一律严肃处理,决不能以批评教育、提醒谈话代替诫勉谈话,以诫勉谈话代替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山西省纪委对反映“四风”的问题线索优先办理,并积极创新违纪干部处分决定宣布方式,参照民主生活会方式,在违纪党员领导干部所在市县的党政联席会议或单位党委(党组)会议上宣布处分决定。

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委、纪委进行问责,已被证明是从严执纪、纠正 “四风”的有力抓手。目前,绝大多数省(区、市)已经出台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天津、福建、山东、河南、湖南等地还专门出台责任追究办法,对整治“四风”问题不力的,在问责方式、问责程序、结果运用方面均作出明确规定。各级纪委应用好这些问责办法,对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又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针对通报中出现的纪检监察干部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现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更应管好自己,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此外还应积极改进考核评价体系,调动纪检监察干部抓早抓小、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源、崔小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