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会影响经济发展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开展工作。为此,本期碰撞栏目对国家审计署金融审计司司长吕劲松进行了专访。
1 将反腐败斗争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要旗帜鲜明地批驳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反腐败斗争深得人心之际,也有杂音。其中有一类论调认为反腐败斗争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腐影响干部抓经济的积极性”、“腐败也是经济发展润滑剂”,等等。对此,您怎么看?
吕劲松:与“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反腐无用”论等显见其谬的观点相比,这种将反腐败斗争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具有一定迷惑性,但事实上完全站不住脚。腐败,绝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反腐败斗争,也绝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对此,不应有似是而非的暧昧态度,不应持所谓的“中间观点”,要旗帜鲜明地批驳这种错误认识。
记者:对反腐败斗争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还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吕劲松:当前有以下几种误区:在“总量”层面,将经济增速“换挡”归咎于反腐败斗争,误读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动因;在结构层面,将局部领域的“泡沫”破灭等同于经济的整体性受阻,某种程度上为“傍官经济”、权贵经济及其带来的表象繁荣“辩护”;在“人的因素”层面,将“勤政干事”对立于“廉洁从政”,似乎“腐败”与“作为”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反腐败会影响到干部抓经济工作的积极性。
记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认识误区?经济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吕劲松:一方面是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立场问题,借经济进入新常态之机,抛出这样的论调,不排除是“别有用心”,意在束缚住我们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手脚。
还要特别提到一点,由于审计工作在反腐败斗争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所以也有个别人提出审计影响到了经济发展。事实上,审计监督始终秉持着积极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不仅通过打击腐败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更通过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经济发展释放红利,充分发挥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功能。
当前经济增速的回调,主要是主动“转型换挡”的结果,是发展方式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在经济增速指标上的正常反映。更应当看到的是,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上升;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能耗强度实现近年来最大降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结构调优而不失速”的态势更加明显,反腐败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但不是“拖累”,而是保驾护航与释放红利。
2 腐败侵蚀市场的“公平”“效率”“资金”和“信心”,反腐败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记者:请结合您的专业背景和相关实例,谈谈腐败会对经济造成怎样的危害?
吕劲松:一是损害公平。公平,意味着不同的市场主体可以拥有平等的竞争权利和均等的竞争机会。而权力寻租的重要特征,就是借助权力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搞“差别化待遇”,对施以利益输送者“高抬贵手”,对“不谙世事”者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令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显规则”不起作用,“里外通融”“上下打点”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企业不以创新能力分高下,反以“公关”水平论高低,极大侵蚀了市场经济规则,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二是降低效率。在一个被腐败所侵蚀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要素流转往往因腐败行为而背负额外的成本,使得要素价格更加“昂贵”;市场行为的衔接也往往因腐败行为而拉长周期,使得要素配置更为低效。在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人面对市场主体,非但没有服务意识,反行“雁过拔毛”之术,惯于“吃拿卡要”“不给钱就不办事、慢办事”,导致有限的资源在企业内部也被迫向腐败倾斜,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也不得不面对价格上、时间上和结果上的偶然性,不仅降低企业自身的效率,也扭曲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价格层层转嫁,降低了市场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沉积”资金。资金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之一,而涉腐资金则往往无法保持其“资源”的属性。一些腐败分子为掩盖腐败行为,千方百计转移和藏匿非法所得,本可以作为发展资源的资金,或逃匿、或转移、或沉积,丝毫起不到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涉腐的公共资金,或因不作为、慢作为而“躺在账上睡大觉”,或因大吃大喝、损失浪费而消弭于挥霍之中,本可以体现政策取向、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资源的公共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
四是侵蚀信心。腐败行为不仅仅会在某一特定事件中直接损害公平正义,还会“传导”出不良的导向,败坏一方风气,其危害远远超过了特定事件本身。不难想象,面对“花钱事事办、没钱事事难”、“信权不信法,认官不认理”的市场环境,创业者勇气受阻,已进入者则会倾向于“用脚投票”,即使是已经被绑定在利益链上的“圈内人”又何尝不想逃离。被信心所抛弃的市场,最终也会“众叛亲离”,导致市场要素纷纷逃离。
记者:反腐败斗争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吕劲松: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改革。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腐败斗争绝不是经济发展的“减速器”,而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一是能够促进公平,搬开经济发展“绊脚石”。通过反腐败,破除“不公平”这一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这既是遏制权力“任性”、防范权力寻租的治本之策,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
二是提升效率,按下经济发展“快进键”。通过清理附着在市场行为之上的腐败活动,促进市场要素更有效率地配置。当前,有效遏制“吃拿卡要”等消极腐败现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着力改善机关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和办事效率;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让附着于市场之上的“伸手者”付出代价等举措,都为提升经济效益夯实了根基。
三是释放资金,激活经济发展“硬通货”。通过打击腐败,让宝贵的资金资源不再成为贪官转到海外的“后路”、藏匿于家中的“慰藉”,让公共资金避免无端闲置、损失浪费甚至中饱私囊,使资金资源能够真正“用在刀刃上”,对准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发力,撬动更多资源投向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四是提振信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只有维护好公正廉洁的市场环境,才能塑造良好的市场预期,为市场主体投身公平竞争、勇于创业创新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驰而不息地净化社会风气,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正能量。
3 巡视工作和审计工作“优势互补”,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会形成更强的合力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2013年5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了巡视。今年,又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将实现对中管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我们也看到,从2013年到现在,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巡视中暴露,并在陆续整改。您如何看待巡视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吕劲松: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促进其有效履行所承担的贯彻中央政策措施责任、经营管理责任、创新和转型升级责任、风险管控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和党风建设责任等,在向巡视组等部门移送一批重大情况和线索的同时,也积极配合参与巡视工作。
从巡视揭露出的问题和审计情况来看,一些国有企业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不力,腐败问题屡有发生,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巡视在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一是真正形成了震慑,有力促进了国有资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落实;二是初步实现了“全覆盖”,扫除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盲区;三是通过着力揭示关联交易普遍、利益输送问题频发、“三重一大”执行不严等危及国有资产安全和效益的消极腐败问题,严格执法、严惩腐败进行治标的同时,加强整改,从强化制度建设上遏制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逐步完善治本之策。巡视工作和审计工作能够“优势互补”,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势必会形成更强的合力。
4 “只要不出事、宁肯不干事”的论调,是没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是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记者:现在,个别地方官员不干事了,担心一干事就会触动别人的利益而被告。于是,也有一种声音说反腐败阻碍了经济发展了。对此您怎么看?
吕劲松:这种对利益取舍的观点有悖于党员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担当。
从根本上看,我们要维护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说怕触动别人的利益,是担心推行改革举措会触动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还是担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会得罪被监督者?这些人的利益为什么就可以置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为了“维护”这些利益就“不愿为”不干事,是真正站错了立场,放弃了职责,是宗旨意识缺乏、群众观念不强的表现;而怕“被告”就“不敢为”不干事,实质上是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重,对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轻,缺乏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由于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对官员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官员不学习不钻研,因为本领恐慌而“不善为”不干事,这实际上是一种惰政懒政,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尸位素餐。“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前,改革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更需要担当和勇于作为。“只要不出事、宁肯不干事”的论调,是没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是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抓好经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绝无益处,应坚决反对。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