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浅谈明代的“派驻机构”

2015年05月08日09:4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浅谈明代的“派驻机构”

先讲一个有点惊悚的小故事。

风雨如晦,鸡鸣四更。左掖门城楼上昏黄的灯笼,在黑幕中如同一双幽冷的狼眼。城楼下,两个小太监早早起来,清扫雨水。其中一个望望四周无人,低声说:“皇上和王公公都回不来了。”“啊?你不想活了!”“千真万确,御驾败了……”还没说完,就看见一群黑压压的人影踏雨疾行,小太监赶紧捂住嘴,闪避在一旁。

弘德殿里此刻也乱作一团,一群太监和锦衣卫正在追赶一个身影。那个身影头上的皮弁已经掉下来,长发蓬乱地散在绛纱袍上。他绕柱而跑,嘴里喃喃有声,被一名老内侍拦腰抱住,随即几个小太监往他嘴里灌了些什么。他挣扎了片刻,终于安静下来,有力无力地说:“滴答滴答,马蹄声,瓦剌骑兵杀进来了。”老内侍一边跪下为他披上狐裘,整理衣冠,一边轻声说:“殿下别怕,那是雨滴声,您再喝口汤药,大臣们都在雨里候着呢。”他仿佛刚刚惊醒,微微颔首。于是老内侍轻轻摆了摆手,殿门口的小太监慌忙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宣内外臣工觐见。”

这是明朝正统十四年的秋天,他是朱祁钰,在历史上,他将会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明景帝”,现在他还只是郕王。一场巨变让他的精神近乎崩溃,他的皇兄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五十万大军覆没于土木堡,现在皇帝生死不明,京师被围。郕王朱祁钰匆忙被立为监国,在风雨飘摇之中迎来第一场早朝。

大臣们还没站定,一名老臣突然颤抖着拿出奏折,伏地而哭,“臣要劾王振误国大罪。”他刚念了一句,周围的官员都跪倒在地,请求诛杀王振余党,原本安静的宫殿顿时充斥着哭叫声。殿里的太监和侍卫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个个呆若木鸡。

郕王正要张口,突然殿外闯进一个人,尖声叫道:“尔等要造反么?来人,统统拿了!”大家抬头一看,是王振义子马顺,时任锦衣卫指挥使,他话音未落,四周的锦衣卫都握紧了佩刀刀柄,虎视眈眈地看着大臣们。瞬间鸦雀无声,满殿肃杀之气。老内侍更是满脸惊恐,俯身对郕王说了句什么,郕王叹了口气,老内侍忙大声喊:“退朝!”

这时,突然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个身影猛然一跃而起,瞬间将马顺扑倒在地,抓住他的头发怒喝:“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更让大家惊呆的是,马顺的脸被他紧紧咬住,血流满面,嗷嗷直叫,拼命挣扎。这时,跪在地上的大小官员见状都爬起来,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竟然当场把马顺打死。

锦衣卫们见马顺已死,纷纷跪下。郕王大惊失色,这是大明开国以来,不,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头一次满朝文武大臣在朝堂上群殴太监。那个身影站立起来,抬起青袍衣袖,擦了擦嘴角的鲜血,报上自己的名字——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时任六科给事中,正八品官员。

在满朝文武大员匍匐在地的时候,一个八品小官吏挺身而出,不顾生死,奋力一击,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参见《明史·王竑传》)

故事讲完了,接着聊一聊。据金庸先生《笑傲江湖》记载,掌管锦衣卫的大太监,就算没练过《葵花宝典》,也是个个身怀绝技,六科给事中王竑能一招制敌,肯定也是个武功高强的武官了。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是个文官,而且还是个“监察干部”。带着疑问,让我们进入提问环节。

问题1 给事中到底是个什么官呢?

六科给事中,简单说,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是明代始创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对口监督六部,以六部及其各司局的长官为重点监察对象,似乎可以称得上是明代的“派驻机构”,而六科给事中正是六科的官员。细说的话,还得从一个人说起,那就是古代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逆罪被处死,明太祖趁机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把权力分解到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于是六部尚书的权力空前膨胀,吏部尚书管干部,户部尚书管银子,分别被称为天官、地官,管天管地,权力之大可见一斑。六部共有42个内设司局、100余家直属单位,即“六部百司”。六部权力太大,机构太多,怎么办呢?于是明代又创设了六科来监督六部,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二人,给事中若干名,大都是七八品小官,兼具言谏和监察两项职能,以监察为主。这就是六科给事中的来历。(参见《明史·职官志三》)

这一群体也有其鲜明特点,至少有三点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不怕得罪人”。嘉靖年间,刑科给事中欧阳一敬在弹劾刑部之余,还先后弹劾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英国公等30余名一品大员,战绩赫赫。但是与其“战友”礼科左给事中王治一比就差远了。王治在履行本职工作弹劾礼部尚书的时候,顺便对隆庆皇帝提了两点意见,第一点是说你爷爷是藩王,没有当过皇帝,“今乃与祖宗诸帝并列”,不合适,应赶出太庙。第二点是说你在居丧期间还这么好色,“臣窃为陛下虑之。”读史至此,真是为他捏了一把汗。

二是“特别爱管事”。吏部尚书起草封疆大吏拟任名单交给皇帝,吏科给事中们也过去“凑热闹”,看看名单上的人哪个爱贪污,哪个是尚书亲戚。不光爱管大事,小事他们也管。明代规定武官出行只能骑马,不能坐轿,冬天兵部的一些武官偶尔也坐坐暖轿,避避风寒。为何是偶尔呢,因为这事儿只要是被给事中撞见,一定会被弹劾。早朝的时候哪位尚书大人的帽子不小心戴歪了,也立马会被给事中弹劾“失仪”。

三是“钻进钱眼里”。他们紧紧盯着六部大小衙门进进出出的银子。户部是大明的“钱袋子”,户部十三清吏司掌握了全国700万顷田亩的赋税,而每个司设郎中、员外郎各1人,主事2人,掌握了巨大款额,比如万历年间工部都水司修建潮白河工程,户部一次性拨款30万两银子,六科给事中们紧紧盯着这些“大钱”;当然,“小钱”他们也不放过,比如户部每年拨给光禄寺几千两银子、几千石粮食,专门用于给皇宫熬稀饭、酿御酒,每熬一顿稀饭、酿一坛子酒,都要有详细记录,每年报给六科查账。(参见《大明会典》卷二一三)

问题2 他们为啥这么“牛”?

其一是有法规保障。明代制定了《六科通掌》等法规,条目共达180余条,明确赋予六科“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之权,还对其具体职权和工作程序做了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封驳之权”,皇帝给六部的诏令,颁发之前先要归口送给六科审查,六科若认为诏书内容不妥,有权拒不奉诏,封还内廷。各衙门呈报给内廷的奏折,也要先分类抄报给六科,六科认为不合适的地方,有权退给六部改正。这项权力使得六科在六部面前有强大的“话语权”。法规连后勤保障都作了细致规定,比如规定六科给事中们不从六部领工资,而是由通政司发放,工作午餐由光禄寺提供,办公用纸春秋两季从刑部领,夏冬两季从都察院领。(参见《明会要》卷三三)

其二是有体制保障。六科给事中体制初步体现了“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由皇帝亲自派遣,不统属于任何衙门,发现大小官员有不法情况,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另外广泛参与了六部的具体业务,摸清底细,不易被胥吏糊弄。从体制上来看,明代虽然有意压低六科的级别,但却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比如皇帝去天坛地坛祭拜天地,去昌平祭拜祖宗陵寝,都把六科给事中带在身边扈从。另外,遇到紧急和重大的情况,他们有权举报弹劾任何官员。比如万历年间吏科给事中梅之焕弹劾东厂太监李浚杀人灭口,崇祯年间兵科给事中曹良直弹劾内阁大学士周延儒误国十大罪。

问题3 权力这么大,谁来监督他们?

监督手段之一是“京察”。刚才说了,六科里面虽然个别干部武艺高强,但他们归根到底还是文官,大明制度,每六年考察一次全体在京文官,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负责,淘汰八类官员,即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俗称“京察”。当然,六科给事中也在京察范围之内。

监督手段之二是“科道互纠”。明代监察机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六科给事中,重点监督六部,一个是都察院十三道御史,重点监督两京十三省,合称“科道衙门”。御史和给事中可以互相监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监察制度设计思路比较超前,还设计出了对中央机关“归口监督”的体制,比如都察院四川道的7名御史,除了监督四川省的府、州、卫官员之外,还“带管”监督工部、御用监、文思院等34个中央机关。也就是说,对工部的监察虽然是以工科给事中为主,但四川道御史也有权过问,这也形成了对六科的监督。

问题4 除了经验,有啥教训吗?

主要教训一是权力边界不断扩张。六科给事中的权力虽然受到一定的制约,但还是会出现滥权骄横的现象。有的给事中参与过的案件明明有纰漏,但是大理寺的官员也不敢反驳。

二是过于依赖个人操守,当其个人操守出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危害,比如万历十六年,有人举报顺天府乡试涉嫌舞弊,礼科都给事中苗朝阳接到举报后,并没有及时上报朝廷,反而私下与礼部尚书朱赓商议,跑风漏气。个别没有原则的六科给事中甚至投靠了宦官集团。比如正德年间,吏科给事中李宪投靠权阉刘瑾,经常秉承刘瑾旨意弹劾大臣,还自鸣得意,经常从袖子里拿出银子炫耀:“此刘公公所赠也。”

当然,从总体上看,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制度,对于有明一代的吏治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也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回顾其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或许也还有一些参考价值。

当前,随着《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今后派驻机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派驻机构自身也要抓住历史机遇,尽快行动起来,切实深化“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徐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