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成绩令人瞩目,“四风”顽疾显著改善。但应该看到,腐败分子被震慑住了,但有人还在窥测方向甚至困兽犹斗;“四风”问题在面上有所收敛,但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在。

胶着状态下的反腐败斗争

2015年02月12日17: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盘根错节,腐败窝案趋复杂

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2011年,广东茂名买官卖官窝案曝光,24名省管干部相继落马,218名县处级干部牵涉其中。该市所辖6个县(区)主要负责人无一不腐,波及党政部门105个,159人涉嫌行贿买官。

2012年,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因收礼落马,“牵连”的80多名“送礼干部”被集体免职,其中包括全县23个乡镇中的近20名党政一把手。

2012年底至2013年初,湖南衡阳发生破坏选举案,包括时任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在内的467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2014年,包括4名省委常委在内的7名山西省副省级干部接连落马,涵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此后官场仍余震不断(见附后样本分析)。

……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些地方政治生态中正常的规则、风气、导向均遭到了严重破坏,领导干部与商人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的正常交往已经被金钱和利益取代。

近年来,一些地方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从深层次上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使清廉之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乱象丛生下,腐败分子已经形成了“共腐关系圈”,“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 ”。

新华社更是首次公开将落马的山西籍官员、石油系统内高管、在四川等地任职过的“大小秘书”们命名为“山西帮”、“石油帮”、“秘书帮”。并刊文指出,腐败窝案不仅破坏了政治生态,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使当地和有关系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

花样翻新,腐败方式趋隐蔽

近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小组讨论中,王岐山同志指出:“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直指官员兼职书协的腐败乱象。当前,一些官员挂衔艺术协会领导职务的现象频发,仅陕西省书协,2013年换届时主席、副主席等领导就有60多名。艺术与权力挂钩,使作品溢价飙涨,一些意欲行贿者便趁机以艺术之名,行雅贿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因雅贿而落马的官员不乏其人,省部级官员中就有雅好玉石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雅好摄影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秦玉海等。“雅好只是遮羞布,背后是赤裸裸的权力寻租。”有网友一语中的。

而雅贿只是众多隐性腐败中的一种。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日趋深入,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的日益缜密,赤裸裸腐败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一些领导干部便开始千方百计地钻制度的空子,并在腐败方式上寻求“突破”。腐败手段花样翻新,且越来越趋于隐蔽。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隐性腐败手段高达数十种,梳理后大致可分为11类(见表1),这其中既有物质性贿赂,也有非物质性贿赂。

专家指出,与传统的腐败方式相比,这些由“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的隐性腐败方式,具有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等特点, 大大增加了打击的难度,也使得反腐败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企图反弹回潮,“四风”穿上隐身衣

与腐败手法变化相一致的是,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强力涤荡下,“四风”问题也开始穿上隐身衣,上演各种隐身术,如“不吃公款吃老板”、“秘密食堂”、“网购送礼”等。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每月e题”栏目,曾邀请网友揭露身边隐蔽的“四风”问题。网友的热烈回应,也使得这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逐渐清晰(见表2)。

舆情调查显示,当前网民对作风建设最担心的是“中央决心大,下面不落实,改不掉顽疾”,最期待的是作风转变“能够不断制度化、法制化,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常态”。

2014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3085起,处理71748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646人。数字既彰显了成绩,也反映出“四风”问题的严重性。

顶风违纪、边整改边重犯、顽疾死灰复燃……2014年10月公布的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四风”反弹依然是一个共性问题。

“当前,‘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重压之下花样翻新。”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研究室主任苗庆旺与网友交流时指出。

一些基层干部也表示,“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具有惯性,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就随时可能出现反弹,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被消弭于无形之中”。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切实做到以零容忍态度和行动惩治腐败、彻底改革选人用人体制、切实解决制度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重塑官场人际关系与政治生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指出。(中国纪检监察记者 徐彩霞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山西“塌方式腐败”样本分析

荡涤不良政治生态

2014年,山西发生“塌方式腐败”,一批领导干部落马。有媒体梳理,落马的7名省部级干部中,包括4名省委常委。在该省所辖11个地级市中,7个地级市均有干部接受组织调查,其中,晋城市落马干部数量最多,加上其所辖的高平市,共有12名干部被山西省纪委官网通报。此外,大同、吕梁、太原、阳泉、朔州和晋中也分别有干部落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落马干部中,至少18名现任或前任县委书记。

随着“老虎”和“苍蝇”纷纷现形,山西政商朋友圈也逐渐浮出水面。有媒体报道说,近年来,山西吕梁政商两界已经不分你我。一些领导干部需要钱的时候,老板们双手奉上,老板遇到问题了,领导干部出面摆平。以致在吕梁当地,人们说起某家企业时,直接就以某某领导的企业称呼。山西某官场人士称,“每一个落马干部背后都有一批老板受到牵连,每一个老板被抓也都会牵出一大批干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一位自称是山西官场中人的网友留言说,在此之前,你若进不了“圈子”,仕途会很艰难。

财新网等媒体认为,打掉山西以煤炭为纽带的黑金政商朋友圈,铲平利益共同体,扭转不良政治生态,破解“晋官难当”的局面,是中央在山西“打虎”的重要目的。

山西“塌方式腐败”引发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认为这一现象不仅败坏了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山西的形象,更使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山西的警钟敲响,教训深刻:在推动市场经济建设中,必须用法治来制衡权力;必须完善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建设法治政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从群众反映看,群众对中央纪委山西“打虎”的认可程度较高。多数网民认为,山西反腐走向纵深,中央对山西“塌方式腐败”严肃问责,表明了中央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破除了“反腐停歇论”,极大提振了党心民心。网民主要观点有:(1)山西“塌方式腐败”影响恶劣,触目惊心;(2)支持中央持续深挖山西官场腐败,不留后患;(3)山西权钱交易问题严重,高级干部频频落马不稀奇;(4)高级干部密集落马显示类似调查行动已成常态,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央不希望反腐凝聚的民心出现流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景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