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这一贴心叮嘱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的“工作上要大胆开拓,用权上则要谨慎”异曲同工,强调的重点都是“谨慎”。的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谨慎”当为从政之要、理政之需。
“谨慎”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在古希腊,人们将“谨慎”、“正义”、“勇敢”、“节制”列为四大美德,并将“谨慎”列为美德之首。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要达到美好的目标,不能仅靠冲动和热情,而更重要的是选择良好的方法和途径。这个选择的过程最需要的就是谨慎,因为谨慎意味着对事实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唯有谨慎才能决定如何为预定的目标选取最适当的方法,唯有谨慎才能保证在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中不犯错误、少出偏差。显然,谨慎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态度、一种风格、一种美德。
在我国古代,人们也都把谨慎当做一种美德。《论语·为政》中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做到了“谨慎”二字就无怨无悔。毫无疑问,孔子说的慎言、慎行绝对不是不言、不行,胆小怕事,而是“多闻”“多见”基础上的谨慎。在操作上,孔子又提出了“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当前而言,从政者也务必牢记谨慎二字,做到心正、言正、行正。
谨慎方可心正。《增广贤文》中说:“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说的是平常要特别注意谨慎思虑,要心地端正,不起坏心思。领导干部心正的标准是心地纯洁,襟怀坦荡,思想高尚,甘于奉献。做到心正不容易,它要求领导干部时刻保持谨慎。首先要谨慎守住诚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诚心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谨慎保持恒心。古人曾告诫“官益大心益小”,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做到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要小心谨慎,持之以恒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做到始终如一。第三要谨慎呵护良心。领导干部在用权之前要考虑群众得到的利益会不会真真切切,用权之中要思量让群众得到的利益是不是实实在在,用权之后要追问群众得到的利益有没有确确实实。
谨慎方可言正。因为人在对事实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上都会有所制约和局限,谁都不可能每一句话都中规中矩、不偏不倚,句句正确。领导干部说的话有较强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影响力,尤须谨慎,确保“言正”。一要头脑多根弦,当说则说,不当说坚决不说。二要嘴巴上把锁,在与人沟通时要看清对象,区分场合,注意影响,“锁死”违背规律的话、低级趣味的话、道听途说的话、透露机密的话和消极负面的话,让真言、美言、短言、善言更畅通地从嘴里流露出来。三要心里有杆秤,能说什么、会说什么、该说什么要经常称一称。
谨慎方可行正。俗话说“行得正才坐得稳”。领导干部一定要在三个方面保持特别谨慎。一是决策上要特别谨慎,因为决策一旦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有时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二是用人上要特别谨慎,把好干部提名推荐关、考察关、任用关,在干部提名推荐中不掺私念,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三是用钱上要特别谨慎,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的财、物都是人民群众用血汗换来的,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还要洁身自好,真正做到不得不当之利、不取不义之财。
(作者系江西省九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