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心|党史人物纪念馆|经典著作|历次党代会|党史大事记|开国将帅名录|党史百科
党史上今天|口述党史系列访谈|历史相册|党史周刊|图书连载|永远的丰碑|图说党史

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序言一

 汤本渊

【字号 打印 留言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手捧冷葆青同志以“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为题的新作,既惊喜,又赞佩。仔细阅读了数遍,深感该书分量很重,时机把握很精准,于是很想借该书的问世之际献上点滴感言。冷葆青同志并非日本研究圈子出身,却用超越常规的思维惯性和视角,以独特的政治悟性,选择了日本的反腐倡廉历程这一很有前瞻性的题材,进行了颇为严谨、扎实的研究。全书对日本战后一再发生腐败现象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不懈实践做了很好的梳理,文字功底扎实,融摘编与解析相结合,新闻式语汇与论证式语汇相结合,资料翔实,归纳缜密,体系合理,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皆有,是一部重要的填空之作和紧扣当下时政热点之作。它有效呼应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治国理政的现实诉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政治参考价值,并由此揭示了我国日本研究的新领域,实现了日本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谨对冷葆青在全书编写过程中表现出的惊人的毅力和踏实的研究作风表示崇高的敬意。

日本战后腐败现象迭出,问题多出在政客及官僚身上,但主要归咎于日本独特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权力运行机制,体制型腐败可以说是日本腐败的主要根源。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沿用中央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权力至上论”根深蒂固,政府对微观经济秩序管得很细,重大的财权、事权一直由中央政府掌控,管制经济和输血型财政色彩很浓,政府的决策过程充满着利益诱导的成分,国会议员、高级官僚等政客习惯于对用公共财政投资的项目进行微观化、常态化的干预,选民、政客、官僚之间构成了心照不宣的权钱交易链。地方政府对中央在项目审批、财政拨款等层面的高度依赖又助长了这种现象的恶性膨胀,尤其是政客以回报家乡父老为名搞权力寻租,敛钱聚财,在日本是见怪不怪的政治现象。选举政治架构下政务活动耗费巨大也迫使政客们不得不在项目审批、财政拨款方面钻空子,“族议员”几乎把持了绝大部分行业的规则制定权和立项审批权。上述日本特色的腐败病一直制约着日本国家形象的改善。

针对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日本社会的有识之士抗争不息,日本的反腐实践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许多具有约束力和震慑力的文化风尚和规则。自民党正是放纵腐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付出了两度下台的惨痛代价,再度执政后不得不认真吸取教训。当下司法监督与媒体监督在日本日趋强势,前者坚守职业底线,不惧压力,坚持对政客、官僚的贪腐线索一追到底,不查个水落石出不收手,而媒体则以曝料政客的贪腐行为为卖点,“大老虎、小苍蝇”一起揪,直到把这些人批得名声扫地为止;国会内的监督也渐成风尚,国会议员之间的相互提问、答询常常以揭短对方的品行瑕疵着手;公众渐渐养成了用清廉与否来评判政客,每当大选来临时主要借助这一标尺来进行政治人物的选择性淘汰。各政党不得不打出“阳光施政、清廉施政”的口号,以争取选民。除国防预算及相关项目外,所有由财政拨款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项目从立项论证到成果验收,全程“阳光化”,预算环节公开,决算进行复审,公众均可推选代表参与评估及审计。

其次,中央各部门掌控的行政许可权大批下放至地方自治体并大规模减量,也可视作日本遏制商业腐败的有效手段。自20世纪末以来,日本数届内阁迫于压力在抑制权力寻租方面作了不间断的有益探索,如颁布了《政治献金禁止法》,禁止行业团体向各党派公开提供资金扶持,对企业、个人购买议员政策演讲会、招待会入场券的数量设限,防控政客借此圈财;禁止政客在大选期间走访选民家庭,防止政客趁机搞密室交易,政客通常只能靠街头演讲拉票;颁布“政党助成金法”,政客必要的政务经费改由国家买单并按党发放,由各党掌控这些经费,推行不花钱或少花钱的选举。当年中曾根所搞的国企民营化改革和小泉所搞的“规制缓和”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减政放权、遏制权力寻租的效果。得益于这些举措,日本社会权力寻租的门槛明显提高,人事层面的腐败受到抑制,买官卖官的行为几乎绝迹,公务员晋升日趋规范化,曾经猖獗一时的“族议员”活动大为收敛,各地方政府的“跑步进京”、游说政客跑项目现象依旧存在,但频率和幅度已大不如前。财政预算编制、公共项目决策过程中暗箱操作虽未根绝,但空间已大被挤压,国会议员们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每当国会议员的花边桃色新闻或挪用公款等现象一旦曝光,当事人往往选择自杀或辞官为应对之策。当下腐败问题已不再是日本坊间的热门话题和社会矛盾的焦点,日本政界对行贿受贿的风险成本意识明显提高,政治家行贿受贿的冲动也明显收敛,日本社会的商业贿赂已由半公开转向隐秘,由普遍现象变成个别现象,日本这一当年的腐败大国如今正渐渐朝着腐败可控国的方向演进。

我国与日本战后的工业化历程十分相似,中日两国在社会公共项目及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有许多可比性,因而产生腐败的温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如何由“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型,由暗箱行政向阳光行政升级的特殊时期。因此,日本在遏制腐败方面先于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所拥有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极具参考意义,我们研究日本反腐倡廉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中日两国尽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反腐层面可以实现经验共享,智慧互建。从这个意义上讲,希望冷葆青同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开展下去,更希望冷葆青同志的此篇佳作能形成广泛的读者面,在产生足够共鸣的同时能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作者系政治学博士,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2013年4月15日

(摘自《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编:李源、姚奕)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去微博看看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