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揭开公款消费“画皮”

2013年05月23日10:3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除了用各种手法套取财政资金,有的政府部门还把接待消费转嫁给有业务联系的单位或企业,实际公款消费远多于财政划拨经费。

本刊记者拿到的某旅游城市接待办一份“诉苦”报告称:2012年共接待副厅以上干部3000多批次、5万余人次。今年1、2月,虽然接待量明显下降,但仍远远高于周边地区,接待经费压力很大。

在多地走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地方和部门由于经费少接待多,实际公款消费远多于财政划拨经费。为了应对接待压力,有的企事业单位一方面通过虚增项目、搭车捆绑、寅吃卯粮等方式变相增加接待经费,另一方面让相关单位企业为吃喝埋单,衍生腐败浪费。

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遏制公款消费,不仅要加强财务检查等体制内监督,更要强化公众、媒体参与的体制外监督。

“体外循环”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少数政府部门并不是有了经费才消费,而是从其他渠道找钱。其手法众多,但不外乎作假套钱,权力寻租,在既定公务经费外动手脚。

一是虚增项目,虚加人数。温州某部门工作人员说,单位印刷、制作宣传品、宣传资料等经常虚开数目,实际印制资料5000份,但开出发票、上报财政的数目是8000或1万份,套出资金作为招待费或单位福利费。“反正这些宣传品是发到社会上去的,发了多少谁也不知道,无法查证。”

更为普遍的做法是,有的单位将会议规模“扩大”、规格“提高”,虚报增填会议天数、人数、房间数和房间等级等,将资金套出来作为招待费。桂林一家单位办公室负责人说,有时单位不直接提钱,而是将之留在宾馆,作今后的招待费使用。出于利益考虑,酒店一般都乐意予以配合。

二是搭车捆绑,鱼目混珠。江苏某县接待办工作人员透露,在上报下年度预算中,除批准的接待费外,经常在其他项目中增设招待费开支,如人员培训、扶工兴贸、旅游文体、招商引资、项目论证、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等,以“搞这些项目也涉及招待”为由,将招待费搭在这些专项项目中列支。

浙江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有的单位接待上级部门来的领导,客人实际已支付了住宿费,但接待单位又重开住宿发票,将资金转出来用作招待费,或为部门或个人的消费埋单。

三是“寅吃卯粮”或“卯吃寅粮”,分散消费、集中报销。南京一名餐馆老板说,政府部门的消费很“爽快”,但结账往往滞后。有的单位当年接待费超支时,经常将超支款挂账处理,延迟半年至一年结账。有时消费严重超支,有的部门甚至延迟两三年才能完全结清消费账目。

上海一名机关干部说,为了冲抵公款消费,有的单位开了会要隔一段时间结账,期间把其他接待费“挤”进去,与先前的会议费用一起并账处理,借此将接待费抹平“消化”。

除了用各种手法套取财政资金,有的部门还把接待消费转嫁给有业务联系的单位或企业。江苏一家旅游运输公司总经理说,“政府是狼,企业是羊”,公款消费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的政府部门不仅平时吃拿卡要,开会也要企业赞助,到了年底,还要求企业送锦旗。企业为了在打交道时获得更多“方便”,往往有求必应。“说白了,公款消费,企业埋单,最终花的还是国家的钱。”

加强系统监督

本刊记者对300多名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公款违规消费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制度漏洞、处罚不严和法不责众,占比分别为42%、39%和14%。

接受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政府应从三个方面防堵制度漏洞,加强对公款消费“体外循环”的监督。

第一,防堵财务制度漏洞,压缩违规违法空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当前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实报实销制度存在漏洞,事前预算缺乏,事后监督力度不强。只要领导签字认可,财务审查往往“你好我好大家好”走过场。

刘尚希建议,针对基层出现的各种财务违规违法行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第二,公款消费要设定“高压线”,更要通上“高压电”。多位政府内部人员认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是公款消费的集体获益者,财政、审计、纪委等监督部门往往会“放一马”,很多账目不是查不出,而是不想查出。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总监孔令戟认为,跨国公司对财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非常严格,所以很少有人敢在财务上做手脚。以IBM公司为例,一个财务总监曾经因为下属吃回扣,不仅被公司辞职,还被要求永远不准进入计算机和金融领域。一旦违反,IBM将发起诉讼。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做法,一旦发现财务违规违法行为,除了惩罚性赔偿,更要永远剔除出公务员队伍,以提高财务违规违法成本。

第三,科学设定公务经费,严防资金“体外循环”。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原高级审计师马彦超认为,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公务经费的多少应根据当年的考核目标来确定,即“做多少事花多少钱”。如果盲目追求“三公”经费缩减,表面看经费减少了,实际上大量处于“体外循环”,更加难以监管。

马彦超说,各级政府应根据考核任务,科学设定各部门公务经费,不仅要考察钱是怎么花的,更要监督花钱产生的效果。

此外,还有专家表示,从实际查处情况看,公款消费“体外循环”背后往往隐藏权力寻租,仅靠体制内力量监管难度很大。国家应积极发动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监督各类公款消费行为,重点斩断资金“体外循环”的利益链条,以全面规范公款消费行为。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