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新闻背景:“巡视”——反腐倡廉历史智慧古为今用

2013年05月22日08:15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语出战国《商君子·修权》,意为: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缝隙大了,墙壁就要倒塌。

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曾引用这句古训,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这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

习近平指出,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5月17日召开的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传出消息:中央巡视组上半年将对一些省区和“中字头”单位以及高校开展巡视。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说,中央巡视组要明确自身定位,履行监督责任,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对违纪违法问题早发现、早报告。

新华社“我报道”新媒体客户端以《中央派出反腐“千里眼”》为题发出上述消息后,有读者评论:“欢迎‘钦差大臣’的到来,给个联系电话”。

事实上,“钦差大臣”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与今日中央巡视组的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巡视制度确是中国古代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之一,2003年成立的中央巡视组,带有巡视制度“古为今用”的印记。

新华社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卜宪群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做了专题讲解。

卜宪群在专访中介绍说,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部分,巡视制度起源于汉代。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古代巡视官员亦称“风俗使”,由皇帝或专门的监察机构派出,以明行为主,辅以暗访。

以刺史制度开始建立的汉代为例,当时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设刺史一名,在所辖区域巡行监察,年终将巡视结果报告中央。由于不与本地官员合署办公,刺史甚至没有固定的治所,能够防止与本地官吏同流合污之弊。

卜宪群还指出,中国古代巡视官员责重权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即听闻到一些官员的腐败问题后,尽管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也可以把情况上奏朝廷。

“巡视制度对于监督官吏的腐败、失职、渎职行为和了解各地民情与社会状况,产生过许多积极作用。”卜宪群说。

中国古代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巡视官员。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品德高尚,志在奉公,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比如,青州刺史赵琰,在他办公场所放了一个水缸,只要有人送来托他办事的书信,他就立即扔到水缸,看都不看。

“只有志节高尚的巡视官员,出行时才能够‘地动山摇,震慑州县’。”卜宪群说。

卜宪群指出,古代的廉政建设是在剥削制度下建立的,与今天党的反腐倡廉有本质的区别。

不过,他也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可以吸取和借鉴历史上有益的做法。比如,从制度层面来看,古代廉政文化中重视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多层次监察的廉政意识;官吏选拔中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能选拔“只有才没有德”的人。

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纪律,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自我监督方式。

自2003年8月中央巡视组成立以来,中共的党内巡视工作已进入第十个年头。2007年10月,巡视制度被正式写入党章。2009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细化了巡视工作的机构设置、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等。

据有关规定,中央巡视组不仅要听取被巡视地区、单位党委(党组)的工作汇报,受理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还能对被巡视地区、单位的下属单位或者部门走访调研,对干部群众个别谈话。

人们注意到,王岐山5月17日指出,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新方式方法。

下一步,中共的巡视工作将如何形成震慑、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人们拭目以待。(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张源培 李云路 秦华江)

(责编:常雪梅、姚奕)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