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7日09:35
刘红玉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原河南省林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几十年来,红旗渠里不仅流淌着滚滚的河水,更延续着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为纪念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原林县政府在此修建了纪念馆。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宣教干部,我经常陪同朋友、客人到此参观学习,每次都深受感动和教育。
翻开有关红旗渠的书籍,时间仿佛定格在40多年前林县人民热火朝天修渠的场面:
以杨贵、李贵为代表的县委一班人,为了修渠引水,为了群众利益,冲破重重阻碍,迎难而上,即使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从未放弃过;在工地上,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与群众同吃住、同劳动。他们把党的好作风“烙”在了工地上,“刻”在了群众心中。
作为红旗渠建设工地总指挥长的马有金,握有几千万元的修渠物资支配权,可以说位高权重,但他不为物欲所惑、不为钱财所动,始终坚守着廉洁防线,甚至爱人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先斩后奏”预支了他1个月的工资,也会受到他的斥责。“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决不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谋一己之私。”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操怎能让人不感动?
领导干部带好头,工地上处处盛开着廉洁、节俭之花:架杆断了当镐把,镐把断了当锤把,锤把断了当柴烧,勾缝时漏下来的灰接起来重新用,没有炸药自己制……10年时间,建设资金近7千万元,修渠的领导干部上千人,没有发生过一起损公肥私、贪污腐败事件……勤政、廉政、节俭的故事在我脑海里激荡、升华。我为前辈们这种一心为公、廉洁奉献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当我把这些故事一一讲给朋友们听时,许多人都发出了感慨:“红旗渠的前人太了不起了,我们应该对照前人审视自己,应该将红旗渠精神继承发扬。”
市纪委、监察局将红旗渠纪念馆定为全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基地,开设讲堂,组织党员干部到此参观学习,将廉政教育融于红色旅游中,实现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目的就是要让红旗渠精神走进人们心里,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参观过红旗渠的干部也深感“正气盈溢,精神撼人,备受感动”。
从厚重的历史里,从人们的感动中,我深切感悟到,红旗渠精神之所以历经近半个世纪而不衰,就在于她是民族精神、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就在于她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契合了时代的需求。这种精神对我们建设廉洁政治、扬正气祛恶气、厉行节约、抵制奢侈浪费仍具有重要的样本作用和教育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当代红旗渠精神。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法宝”。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纪委、监察局)
(来源:中国廉政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