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6日15:07
何况
2月19日,山西省相关部门查实情况后,针对《山西省前副书记侯伍杰出狱回家,当地官员富豪列队欢迎》一文,作出说明:侯伍杰2011年10月被假释出狱后(目前仍在假释期),在北京儿子家中休息了几天,其间没有山西省的领导干部或煤老板去看望。2011年10月21日,侯伍杰三儿子开车将其接回太原家中。不存在网络文章所说“近日出狱”,也不存在列队欢迎、鲜花簇拥的“礼遇”。
新闻事件峰回路转,其背后折射出的舆论监督问题引人深思——舆论监督究竟该不该与负面报道画上等号?
何谓舆论监督?它是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不可否认,舆论监督往往能揭开一些“遮羞布”,让“老虎”、“苍蝇”无所遁形,并推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但是,反过来把负面报道当做舆论监督的全部,认为只有负面报道才是舆论监督,或为负面报道而监督,不惜添油加醋、无限夸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就大大偏离了舆论监督的本意。
以此新闻事件为例,提醒应该关注落网官员的“下文”,其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公众被新闻吸引也是出于此。然而在微博内容未经核实的前提下,一些媒体看到这条“负面消息”就跟风炒作,虽然吸引了读者,却让这监督变了味。
其实,对一些报道以监督为由、言必称负面的倾向,我们并不陌生。一而再、再而三,这种“负面报道”不但没有将舆论引向理性的监督,反而误导了情绪的宣泄。而越是如此,被监督者越是感到一种“棍棒下的恐慌”,也就越把“舆论监督”当做“负面报道”,于是三缄其口,防之又防。如某家媒体“关注”四川省武胜县后,该县紧急通知:“近期,网络出现了有关我县的负面报道,请大家增强辨别谣言、抵制谣言的能力……”
本来应“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舆论监督,却成了非你即我、非对即错的“攻防战”。结果只能是监督者、被监督者被割裂,舆论监督被“负面”绑架,在“脸谱化”、“选择性”、“一棍子打死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典型的,如某媒体人为“负面”而自导自演曝光“纸馅包子”,舆论竟不加以鉴别,就一下全倒向对相关行业的挞伐。这场“攻防战”并无赢者,且首先伤及的必是舆论监督本身——其权威与效力。
眼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也正面临转型发展,利益分化、矛盾冲突客观存在,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改变上述情况,被监督一方应扭转对舆论监督的认识,放下不该有的“设防”,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公众、媒体拥有足够监督权。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现在的舆论监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监督一方,尤其是媒体,更应明白舆论监督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保持客观,全面考量,理性监督。
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舆论监督要“真刀实砍”,也要“令人敬畏”。
(来源:中国廉政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