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阿炳成:在守望中执着前行

2012年12月14日13:3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32年前,便有人劝我离开这里,但我的根在这里啊。”眼前的这位布朗族法官,睿智的双眸深邃如潭,略微掺白的头发根根坚挺,但说话的神态却是那么的恬淡。在见到云南省施甸县人民法院姚关法庭法官阿炳成之前,笔者对他的故事已略有耳闻:32年间,他一直扎根于这片布朗族的聚居地,默默地守护着法律的公平正义。然而,当着他的面,笔者还是冒昧地抛出了那个对阿炳成而言老得起茧的问题:“这么多年,你就没想过离开这里吗?”

1978年,阿炳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施甸县人民法院工作,任过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1984年,旧城乡成立人民法庭,作为土生土长的旧城人,阿炳成主动向院领导申请,到旧城法庭工作。当时,旧城法庭仅有两名干警和一辆三轮摩托车,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同事对他的选择想不通,家人对他的选择也想不通。“国家培养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不容易,我要到最基层去,让乡里乡亲感受到党的温情。”阿炳成坚持从县城来到了乡下,而这一干就是32年。

  2000年,旧城法庭与姚关法庭合并办公后,阿炳成不再担任庭长职务,但一次次的职务变动从未改变他对法律的忠诚,也未曾动摇他执着的人生守望。“面对法律,他心如平镜;面对群众,他真情尽洒;面对纷争,他倾力调停”,这是同事对阿炳成的评价。

  2002年,由于土地划分不明确,姚关镇两个布朗族聚居村发生纠纷,双方各纠集数十名村民形成对峙,矛盾一触即发。县政府紧急派出工作队处理此事,作为当地法庭的一名“老兵”,阿炳成主动请缨,参与调处。

  一到对峙地点,阿炳成便挤到人群中间,用布朗族语喊道:“大家有矛盾可以慢慢谈,可不能因为一时冲动,酿成大祸啊!”谁知,话音一落,阿炳成就被群众围了起来,几个大汉更是撸胳膊挽袖子。阿炳成被围在中间,不急不躁,笑呵呵地说:“大家有什么矛盾,跟我说说。大哥,你说说?这位兄弟,要不你说说?”因阿炳成本就是布朗族人,不一会儿,他便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他和风细雨的调解以及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纠纷双方重新划定了土地界线,握手言和。

  姚关镇陡坡村在土地承包到户时,以家族名义统一分配,导致家族内部产权不明晰。2008年,当地核桃价格大幅上涨,在利益的驱动下,陡坡村李氏家族成员为争夺核桃树,亲情破裂,多次械斗。2008年9月,李氏家族成员向姚关法庭提起诉讼。阿炳成敏锐地意识到,除了利益纠葛,当事人的相互怄气也是横在他们亲情之间的一座大山,如果仅仅一判了之,不从源头上真正化解,案件的走向很可能是无休止的诉讼,稍有不慎,还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受理案件的当天,阿炳成便在法庭上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但他们谁也不肯让步。庭内调解失败,阿炳成便来到陡坡村的核桃树下,召集李氏家族53个成员开展庭外调解,在认真帮当事人核算诉讼成本,直陈利害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终因当事人之间矛盾大、积怨深而屡屡碰壁。然而,阿炳成锲而不舍,执着地守望着当事人亲情裂痕的修复。1次、2次、3次……在长达11次的调解后,阿炳成终于用真情融化了横亘在当事人亲情之间的坚冰。

  自1983年以来,阿炳成参与办理案件1835件,其中调解1563件,案件调解率在85%以上。当问及如此高的调解率从何而来时,憨厚的阿炳成一笑而过:“经验我也不知道怎么总结,但我觉得只要对群众有热情、对正义有信仰、对法律有责任,就没有什么难事。”2007年9月,阿炳成获得“云南省优秀法庭干警”荣誉称号。2010年,阿炳成被表彰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法官”。

  “法律的公平正义、布朗山寨的和谐美景是我一生的守望。”阿炳成说他还会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如果可以,他愿工作到终老。(杨新华)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