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不会关上的门:
从对“上”负责到对百姓负责
在专家学者眼里,南京公开述职评议是一次权力的归位,百姓成为主人,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作出评价。
11月5日,南京旅游局召开处室负责人评审会,对今年评议中收集问题的反馈做评议。“‘下一步’‘将要’,想做就要说明具体实施的时间节点,不想做就不要说。”“这种虚头滑脑的回答,老百姓能满意吗?”几位上台接受过评议的局领导当场提出修改意见。
“以前有种说法‘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乐意’,而在南京的公开评议中,形成了一种新说法,‘百姓的投诉就是领导的批示’,这种转变重新厘清了权力来自人民。”省委党校教授桑学成说,以前是必须向上负责,可以不向下负责,现在向上、向下负责都成为必须。
把对官员、部门的评判权交出去,南京领导层也曾有过不同声音:任命制下的官员能否经得起百姓“考问”?现场几分钟问答能否说清楚问题?尖锐提问是否激发社会矛盾?个别官员的失败会不会影响到干部整体形象?百姓问政的素质水平如何……诸多预设的担心,在一场接一场公开真实的干群互动中成了“虚惊”。
南京述职评议的创新引发全国关注。先后有武汉、太原等30余个市县学习借鉴。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说,南京的公开述职评议虽是民主进程的一小步,却打破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借口。既然权力交出去了,就要真金白银地交出去。
大门打开,就不会关上。今后,南京百姓将习惯性地期待——今年,该把谁拿出来“晒晒”了。 (记者 颜 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