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反腐倡廉
分享

記憶丨改進調查研究

2025年03月28日08:46    

編者按

中央八項規定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是新時代黨的建設“金色名片”。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永遠吹沖鋒號,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抓到底。黨的歷史上,很多老一輩革命家和英雄模范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留下了許多作風佳話,是今天我們加強作風建設的鮮活教材。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便強調要改進調查研究。這方面,很多老一輩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傾聽民聲,扎實有效地開展調查研究,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

拜師人民 善察民情

毛澤東是我們黨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榜樣。正是通過扎實的調查研究,毛澤東才逐步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據統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開展調查研究不下60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到各地調研不下57次、約2851天,也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他有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調研。

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以人民為師,真正洞察民情、解決問題。

以人民為師,緊密依靠群眾。毛澤東以滿腔的熱忱,以“甘當小學生”的姿態,尊人民為師,不懂就問、不清楚就問、不了解就問。他調研非常務實、不走過場、不搞形式主義。他還始終依靠群眾,帶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他認為,在調研中要做到與人民群眾惺惺相惜,“要和群眾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毛澤東樂於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善於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朋友。調查對象對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尊重。

善於“察言觀色”,與調查對象交心。1943年冬,魯中區委書記江華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毛澤東見到他后,詢問起山東和沿途見到的群眾生活情況。江華匯報說,一路走馬觀花,沒有深入了解,隻看到一些表面現象。毛澤東因此教導說:我們的干部,每到一個地方,要察言觀色。察言觀色,就是看老百姓吃得怎麼樣,穿得怎麼樣,臉色怎麼樣,情緒怎麼樣,通過對這些現象的觀察,就了解到了群眾生活的基本情況。當然,這還是不夠的,但了解群眾的第一步,應當是察言觀色。江華晚年由衷地說,毛主席的這番教導使他受益終身。

毛澤東善於通過全面掌握基本情況和典型訪談的方式,與調查對象以心交心,了解真正的實情。1925年2月至8月,毛澤東在韶山200多天,大半的時間都在調查。針對不同類型的典型,他一家一家走訪,一個人一個人長談,並盡可能地擴大覆蓋面。社會上對組織開展的農民運動的表揚和批評,他都認真傾聽、虛心接受。對於農民運動中的“農民問題”,解決得好的和壞的情況都去了解,以全面掌握基本情況。1926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找來老家的壯年佃農張連初,誠心與他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了解他家裡的基本情況,對包括糧食、豬油、茶葉等在內的支出情況,以及糧食收成、喂豬、工食等在內的收入情況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他通過“以心交心”“解剖麻雀”的方式,搞好典型訪談,了解真正實情,為下一步決策提供參考。

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毛澤東深入基層了解實情,在找到事物症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並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之法。1927年1月,毛澤東在湘鄉考察農民運動時,農會委員長陪一個農民前來找他,稱該農民有一頭牛腿跌斷了,再不能耕田,農民想把廢牛殺了換頭小牛,但縣裡規定禁止殺牛,又未明確廢牛能否宰殺,這位農會干部不好做主,特請毛澤東出主意。毛澤東充分了解情況后提出自己的觀點:“縣裡這個規定很好,是對的﹔但農民遵守規章,來請示農會,我看這頭廢牛,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又不損害農民利益,就按農民的想法做要得。”

融入群眾 真聽民意

周恩來十分重視調查研究,他認為調查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下到基層和群眾中間獲得情況的過程,而是一個貼近群眾,密切黨群和干群關系,傾聽意見的過程。因此,要十分注意同群眾接近的方式。

他說過:“要了解真實情況,就要與老百姓平等相待。”他特別強調,領導干部不能搞特殊化,與群眾區別對待和隔離起來。他認為,“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周恩來一生始終堅持真正聯系群眾,堅持虛心向群眾學習,關心群眾生活,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群眾身上,為群眾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周恩來完全把自己融於群眾之中。在工廠、農村、工地上,他常常同工人一起排隊買飯,與農民同吃一鍋飯,和民工一起席地而坐,一口白水一口干糧。周恩來經常採用“直呼其名”的方式,主動拉近與談話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

當群眾不敢講真話時,周恩來總是從閑聊入手,營造輕鬆和諧的氣氛,因勢利導進行思想溝通和交流。1956年7月,他在上鋼一廠視察時到職工食堂排隊買飯,和工人一起邊吃邊談,像朋友一樣拉家常,從而聽到了很多群眾的心裡話。1964年,周恩來到邯鄲調查紡織女工福利待遇問題,大家誰也不肯講困難。看到大家很拘謹,周恩來便同兩年前見過面的勞動模范李秀芹拉起家常來,從她的婚姻談到她的“菜籃子”、再到她的工資……人們漸漸不再拘束,大家圍繞著福利待遇問題,談了許多情況。

周恩來並不喜歡按照地方干部事先安排好的行程去調研,而是突然襲擊,深入到田間地頭、百姓人家,和大家以誠相待,促膝長談,了解農村和農民的真實情況。

1961年,他到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縣伯延人民公社調研,一共召開了大、小隊干部、社員代表、農機站和修造廠共7次座談會,以親切平等的姿態與大家交流,鼓勵大家說出實話真話。調研開始時,沒有群眾敢說真話,怕給國家添麻煩,怕被批評為落后,怕被事后打擊報復。周恩來親切地說:“我這次來是想聽大家的心裡話,有話隻管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后來有個叫張二廷的村民終於鼓起勇氣就公共食堂問題“放炮”,講了實情,甚至提到如果情況不改變,總理再過兩三年也會被餓死,使周恩來大為震驚、深受觸動。周恩來並沒有生氣制止,還鼓勵張二廷說出原因。其他村民干部也在鼓勵下,紛紛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要求解散公共食堂,恢復評工記分。事后,為了保護張二廷,周恩來對在場的公社書記韓玉林說:“我以后每年都要派人來,要是看不到二廷,我找你要人。”從1961年開始,每年國務院或者總理辦公室都有人來伯延看望張二廷,實在到不了當地也會打電話過問。

不講排場 一切從簡

劉少奇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屢次強調“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他在基層調研,不講排場,不擺架子,平易近人,與群眾打成一片。

1961年,我國面臨經濟困難,為探究困難之因,扭轉困難之勢,劉少奇響應毛澤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回到家鄉湖南省寧鄉縣和長沙縣進行為期44天的調查研究。這次調研,他特別強調一切從簡,減少陪同人員,不搞任何特殊待遇。他說:“這次回鄉調查一定要採取過去打游擊的辦法,一切輕車簡從,只要一輛吉普車,一定要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4月2日,一輛普通的吉普車承載著劉少奇開始了他的調研之旅。故鄉的鄉間小路坑窪不平,泥濘不堪,吉普車在雨中艱難前行,但這絲毫沒有阻擋他深入調研的決心。

在調研過程中,劉少奇不讓社隊干部陪同,帶著秘書直接來到生產隊,請社員座談。他深知群眾不敢說真話的顧慮,於是在一次座談會上,他摘下青呢帽,露出滿頭銀發,用地道的寧鄉腔誠懇地說:“我是向大家求教的。希望大家幫助我,向我提供真實情況。”他的真誠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逐漸放下心中顧慮,紛紛向他傾訴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

劉少奇調研細致入微,他挨家挨戶到社員群眾中摸情況,揭開鍋蓋看農民吃的食物,打開油鹽壇子查看是否有油鹽,還親自品嘗農民充飢食用的野菜、糠粑粑。他看到許多社員因為吃代食品得了水腫病,十分痛心。通過與群眾心貼心的交流,他向毛澤東匯報了此次調研的真實情況,並提出一系列切中時弊的意見建議,為中央調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除了這次調研,劉少奇在日常工作中也始終踐行著輕車簡從的原則。他經常以普通群眾的身份,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等基層單位。每次外出,他都要向身邊的工作人員重申自己訂的“四不准”,自己嚴格遵守並督促工作人員執行相關規定。劉少奇外出要坐專列火車。每到一個地方,人家總是安排他住到高級賓館去。他為了少給地方添麻煩,有時吃住都在火車上。1959年,他到濟南視察工作時對身邊工作人員說:“請他們到車上來吧,我不下去了﹔一下去,人家又要招待、找房子、安排飯,太麻煩,又浪費錢。”1961年,他去東北大小興安嶺視察林區,前后一個多月,一直都吃住在火車上。(張文良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責編:彭曉玲、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