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08:0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農村集體“三資”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持續深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專項治理。
山東省青島市紀檢監察機關聚焦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集體“三資”領域問題,以“小切口”開辟“大縱深”,推進清廉村居建設,力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更加規范有序、陽光透明。
撕開口子,類案推進挖病灶
“村集體有多少資產、收入多少、支出怎樣,直接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見到記者,平度市李園街道南關村村民周忠娟打開了話匣子,“如今,村裡的資產處置和花銷越來越規范,村務、財務及時公開,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
南關村地處平度主城商業區,地理位置優越,集體資產多。近年來,群眾多次反映村原黨支部書記、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張書林非法侵佔村集體收益,嚴重損害群眾利益。青島市紀委監委將此案納入重點督辦,由委主要領導包案,平度市紀委監委組建專班,全力進行查辦。
經查,張書林霸佔村集體5間門頭房並對外租賃,案發時共收取租金67.2萬元﹔2017年以來,其利用職務便利,以“低租高轉”方式侵佔賓館、營業大廳等村集體資產,累計獲取差價300余萬元。此外,他還利用手中權力在項目工程建設上大肆斂財。2024年9月,張書林被給予開除黨籍處分,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
“該案時間跨度長、涉案人員多、群眾反映集中,是近年來我市辦理的農村集體‘三資’領域以權謀私的典型案件。”平度市紀委監委第四紀檢監察室負責人郭龍介紹,該案暴露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落實不嚴、財務監管不力、資產資源流失等問題,不僅嚴重侵害群眾切身利益,也給南關村和屬地街道發展造成極大危害。
割除毒瘤,南關村展露新顏。伴隨案件查辦,該村1000平方米臨街網點房被追回,直接挽回集體損失400余萬元﹔貿易城相關資產通過市級交易平台對外進行整體發包,每年增加集體收入50余萬元﹔停工近兩年的村委大樓被重新盤活﹔資金往來記錄、現金日記賬等制度得到完善……
青島市紀委監委總結辦案規律,推動其他區(市)嚴肅查辦類似案件。2024年,全市共查處農村集體“三資”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586起,批評教育和處理1010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68人,留置25人,追繳資金1.04億元,持續保持嚴懲“蠅貪蟻腐”的高壓態勢。
“我們的工作理念是‘小切口’開辟‘大縱深’。”在青島市紀委監委第五監督檢查室主任高升杰看來,這包含兩層意思:從辦案角度看,查辦典型案件有力推動了農村集體“三資”領域治理,通過案件查辦、警示教育、以案促改,形成了監督、辦案、教育、治理的有效閉環﹔從推動構建全面從嚴治黨監督體系看,通過聚焦共性問題、深層次問題,加強類案分析,深入剖析根源,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推動完善權力配置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促進深化改革、堵塞漏洞、優化治理。
摸清家底,盤活用好是關鍵
“代價不能白付,覆轍不能重蹈。”平度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倪芳貴表示,在青島市紀委監委指導下,平度市紀委監委深入剖析案件暴露出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漏洞、監管缺失等問題,通過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等方式督促主管部門加強監管、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底數不清,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就容易出現問題。”倪芳貴說。為有效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水平,平度市開展了“一賬一圖一檔”清查工作,即建立農村集體“一份全面完整的經濟台賬、一張清晰准確的村級資產資源分布圖、一套群眾看得懂干部說得清的財務公開檔案”。
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王峰介紹,這項工作在前期規范建檔的基礎上,目前已進入集中化解階段,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農村集體資金(債權債務)化解,包括解決“包袱賬”、應收款項等問題﹔二是農村集體資產核實,包括整治違規處置和交易集體資產,擅自發包、出租、售賣,違規無償、低價佔用集體資產等問題﹔三是農村集體資源清理,包括整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荒地處置不規范等問題﹔四是農村集體合同規范,包括完善合同台賬,實現集體合同與集體資產資源的有效銜接等。
北臨水庫,風光旖旎,群山環抱之間,一座座色彩繽紛的集裝箱民宿點綴其間。山東港口集團投資3000萬元在平度市大澤山鎮東岳石村打造的集裝箱部落,是一處集戶外拓展、鄉村旅游等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式營地。去年國慶節期間,這裡共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
“按照要求,我們將集體所有的土地、廠房等全部納入,實現集體資產資源‘描邊上圖’。這些信息從清單列表變成直觀地圖,每塊地是什麼情況,村民一目了然。”大澤山鎮黨委書記鐘杰向記者展示了東岳石村的衛星遙感影像圖,上面密密麻麻滿是標注。
“摸清‘三資’底數后,盤活用好是關鍵。”鐘杰介紹,鎮、村兩級工作組通過系統摸排該村資產資源使用情況、解決歷史問題,盤活了土地經營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一是將21畝土地經營權作價118萬元,入股平度農旅集團投資建設的葡萄冷鏈倉儲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帶來9萬元的股權投資收益﹔二是將15畝土地經營權流轉至山東港口集團,進行集裝箱部落建設,每年為村集體帶來2萬元的流轉收益,並解決50名村庄閑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將宅基地使用權、道路空地使用權集中流轉進行民宿建設,既為村集體每年帶來50.8萬元的流轉收益,也改善了村庄人居環境。
源頭治理,系統施治惠民生
“青島是典型的大都市帶大農村。”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郝曙光介紹,該市所轄10個區(市)有7個是涉農區(市)﹔農業農村面積佔全市面積80%以上﹔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93萬,佔戶籍人口的58%。
“用好集體資產資源是促進村集體增收的主要來源,管好集體資產資源是促進鄉村治理的重要工作,集體資產資源流轉交易是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的重要途徑。”在郝曙光看來,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開展集體資產資源起底大清理時,我們對村集體歷年來簽訂的所有經濟合同進行了全面排查整治,包括資產資源的承包、租賃、轉讓等。”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王濤告訴記者,該局重點對口頭合同、低價顯失公平合同、登記要素缺失合同、簽訂程序不規范合同、超長期合同等開展整治,並分門別類建立問題合同登記台賬,分類推進問題合同整改。
膠州市膠北街道楊戈庄村黨支部書記別德宏介紹,該村查閱近30年來的286本賬簿、582份憑証單據,實地測量村庄土地1311畝。如今,村民通過掃描公示欄中的二維碼,就可以隨時輕鬆查詢“家底”。
去年4月份以來,青島市紀檢監察機關針對經濟合同不規范、村級債務負擔大、代管資金被挪用等8個方面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共整改不規范合同6020份,收回逾期未繳納的資產資源承包費1.72億元。
“農村集體‘三資’領域相關案件往往與監管缺失有關,村級不敢監督、鎮(街道)不會監督、區(市)監督力量不足。”青島市紀委監委派駐第十四紀檢監察組組長曹顯春介紹,該市紀委監委會同市農業農村局以全市農業農村大數據系統為基礎,開發建設“清廉鄉村數字監管平台”,共匯聚涉農數據239類、7590萬條,形成了一張覆蓋全市的監管網。
登錄該平台,千余個村(社區)、156.7萬農戶的規模經營、承包地、宅基地情況等盡在其中。此外,平台還內嵌惠農補貼監管、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鄉村振興資金收益監管等模塊。
“打破各類監管平台的數據壁壘,意味著可以通過相互驗証實現對惠農補貼資金、村級財務支出、資產資源發包等重點事項的預警監管。”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宋曉舉例道,比如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方面,當支出超過1萬元時系統會自動預警,並通過檢測重大事項審批表、會議記錄、發票等資料,判別是否合規。此外,對集體經濟合同收益異常、債權債務超額、超期還款等情況也可實現自動預警。
平台自2024年9月試運行以來,共核實發現問題281個,推動追回財政資金70余萬元,追繳拖欠收益523.83萬元。紀檢監察機關根據發現問題推動職能部門建章立制90項。
近日,走進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東藍家庄社區,各項服務令人眼前一亮。社區設有中醫診室、理療室,大夫全天坐診,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診療服務,社區還自建了應急救援站……
東藍家庄社區2018年完成舊村改造回遷安置工作,是傳統村落向城市化社區轉型升級的代表。該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藍信文說:“我們通過規范集體‘三資’管理,把集體的錢花在刀刃上,讓居民真正打心眼兒裡滿意。”
“下一步,我們將緊盯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更加規范化、透明化、智慧化。”青島市城陽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高帥說。(記者 管筱璞 自山東青島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