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反腐倡廉
分享

探地上良田 訪地下油田

黑土地上看振興

2025年01月13日08:2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這裡,擁有全國最廣袤的黑土地,是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這裡,擁有我國最大的油田,是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黑龍江考察調研。這個老工業基地如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期間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乃至各領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兩年轉化重大科技成果1178項﹔2024年前10個月,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9%,高於規上制造業1.7個百分點﹔2024年前三季度,重點新興產業產值增長7.6%……”日前,黑龍江省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揭曉了一連串數據,展現出黑龍江在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的征途上,斗志昂揚、步履鏗鏘。

跟著“東方紅”走進黑土地,看大農機繪出好“豐”景

豐收啦!2024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24年糧食產量數據,黑龍江獲得歷史最高產量1600.34億斤,喜獲“二十一連豐”,提前1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

豐收的喜悅,再次激發了朱華生的干勁。作為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處長,朱華生深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和良制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大豐收離不開大農機的“硬核”支撐。

“2023年黑龍江省被國家四部委選定,承擔建設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任務,重點探索研發制造、熟化定型、推廣應用三位一體的新機制新模式。”朱華生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07%,穩居全國首位。

現在,黑龍江省正著力加強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建好穩固可靠大糧倉。

在全國農機裝備補短板暨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北大荒墾征農機裝備有限公司展出了全新的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獲機,其重大技術突破讓人為之一振。

“這款新機型代表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重大提升,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墾征農機公司工作人員向觀眾介紹,聯合收獲機在電液控制領域填補了國內外11項技術空白,能針對大豆、玉米等不同作物快速調整和優化運行狀態,在總損失率、破碎率、含雜率等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智能化技術應用為例,CAN總線通信系統,角柱顯示器和扶手顯示器等交互裝置,能幫助操作人員迅速調整運行參數,確保收獲作業精准和高效。

2023年12月,墾征農機公司落戶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依托園區農機裝備制造產業鏈集聚優勢,與中國一拖合作,打造“東方紅·墾征”等系列產品。

朱華生說,“北大荒”與“東方紅”很早就在黑土地上結下不解之緣。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產品——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在中國一拖誕生后,創造了30多年沒有大修的紀錄,被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如今,廣袤的黑土地繼續書寫著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傳奇。佳木斯市立足農機產業基礎,加速產業集聚,構筑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制造高地,為穩定強化農業機械產業鏈供應鏈探新路。據統計,該市已擁有農機生產企業48戶,不乏省級“專精特新”和國家級“小巨人”企業。

佳木斯市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日常巡訪和調研監督,深入了解大型農機具生產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設備新型技術研發等情況,收集產業配套、涉企政策等方面的意見建議,監督推動解決企業持續向新向優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墾征農機公司入駐園區以來,高新區管委會等各方提供優質服務,協調解決施工中遇到的道路、排水等問題。”佳木斯市紀委監委派出高新區(經開區)紀檢監察工委副書記崔崇波時刻關注企業發展情況。他說,墾征農機公司正在擴建裝備車間,預計一期工程可在今年五六月完工。

“佳木斯是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的主銷售地。我們投資建企,看中的就是廣闊的市場前景。”談到企業發展,墾征農機公司負責人信心十足,“未來,我們將擁有年產大型聯合收獲機300台、大馬力拖拉機400台、高速插秧機1000台及其他農機裝備的生產能力。”

跟著“擂台賽”走進石油城,探尋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的秘密

近日,黑龍江省首屆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科技成果擂台賽,吸引14個高校院所的68個科研團隊參賽。經過激烈角逐,20強項目脫穎而出。東北石油大學教授孫先達團隊榮獲二等獎。

頁岩油的發現、檢測和開採都比常規石油難度更大。經過26年的艱苦攻關,孫先達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石油勘探開發檢測技術。打開一幅給岩心拍攝的CT影像,孫先達解釋說:“激光掃描共聚焦技術可以對油田儲層進行精細成像,全球首次實現頁岩油組分和密度的微觀分布可視化。”

孫先達認為,擂台賽能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將成果落地轉化。“我們團隊的成果轉化已經產生500萬元經濟效益。”

東北石油大學科研處處長李瑋介紹,一年多來,東北石油大學實現成果轉化520項,總成交額2.7億元,學校成果轉化總成交額居省屬高校第一位。2023年該校專利轉化額是2020年的67倍。

得益於環東北石油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和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大慶高新區給予7100平方米場地支持,東北石油大學6個學院近20名教師走進大慶高新區智能鑽採裝備產業園,孵化出12家企業。對此,同時作為首批“龍江科技英才”,油氣鑽完井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破岩與高壓水射流實驗室負責人的李瑋也是受益者。

在李瑋看來,生態圈已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通過生態圈建設,東北石油大學實現3個轉變:科研價值從重數量與指標轉變為重質量與貢獻﹔工作重心從成果轉化轉變為成果產業化﹔合作模式從“校企”合作轉變為“校企+企企”合作。

包括環東北石油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在內,黑龍江省首批試點建設7個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高效匯聚項目、資金、政策等資源要素,加速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新動能。監督護航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高標准建設,是該省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政治監督的重點內容。

“作為對口聯系高校的監督檢查室,我們以巡視整改為抓手,對省屬高校開展三輪現場督導檢查,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黑龍江省紀委監委第六監督檢查室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比如,針對發現個別高校存在的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理念向基層單位延伸不夠的情況,及時提醒,推動高校基層黨組織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

“省裡設立3億元生態圈引導資金,全鏈條支持成果轉化生成新企業,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學校有20個項目申報成功。”東北石油大學紀委書記、黑龍江省監委駐東北石油大學監察專員李海成說,“我們與學校黨委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同題共答,既充分激發和保護干事創業主動性創造性,支持鼓勵科研領軍人才申報項目,也把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結合,保障項目資金安全落地。”

“如今,學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在不斷提高,一大批創新成果從黑龍江走向全國。”東北石油大學科研處副處長袁瑞霞舉例,新型聚驅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關鍵技術,已應用到國內9700余口井,採收率提升4%。

找准職責定位,監督護航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黑龍江省紀委監委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聚焦“國之大者”強化政治監督,堅定不移正風肅紀反腐,服務保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12月14日,黑龍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監委代主任邊學文深入大慶市包聯企業開展走訪調研。在兩家“專精特新”企業,邊學文傾聽企業訴求,勉勵企業堅定發展信心,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責定位,監督推動優化營商環境。

“紀檢監察機關要主動扛起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政治責任,服務保障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本地區振興發展。”邊學文表示,省紀委監委把監督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政治監督重要內容,細化措施、壓實責任,督促各地各部門落實落細。

全省紀檢監察機關緊盯各地各部門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踐,以搞清監督對象職能職責為前提,以摸清權力運行規律、風險隱患為關鍵,以真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推動整改治理為目的,不斷提升監督精准度和有效性。

2024年以來,省紀委監委組成調研組,深入省科技廳、省工信廳、大慶市等開展現場調研。調研座談中,有關地區和部門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向調研組介紹發展新質生產力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全省紀檢監察機關找准職責定位、強化責任擔當,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全過程全鏈條監督,完善台賬管理、督查問責、“回頭看”等制度,確保監督責任不空轉、工作推進不斷檔,助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黑龍江省發改委謀劃新質生產力項目,夯實發展基礎。2024年全省實施省級重點產業項目1000個,其中經濟發展新引擎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質生產力項目560個,較2023年提高24.7%。省紀委監委駐省發改委紀檢監察組副組長王業偉介紹,“我們與駐在部門建立重要情況通報機制,駐在部門主動通報重要項目進展、重大資金使用及開展實地評估檢查等情況,便於我們跟進了解,找准監督著力點。”

為最大限度發揮科技資金對科技創新創造的撬動作用,有效防范廉潔風險,該省紀委監委駐省科技廳紀檢監察組圍繞資金資產、政府採購、責任作風等方面,深入三家監督單位開展專題調研,並動員部署專項整治。

“針對某單位及直屬事業單位個別項目申報問題,我們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督促相關黨組完善制度機制,強化剛性約束,防范設租尋租風險。”黑龍江省紀委監委駐省科技廳紀檢監察組三級調研員陳浩說,通過監督推動科技系統把錢花在刀刃上,讓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清障護航。

該省紀委監委駐省工信廳紀檢監察組成立工作專班,跟進掌握駐在單位工作進度和發展成效。通過專題會商、定期調度、約談提醒等,監督發現引導企業創新力度還不夠強、企業創新平台建設跟進還不夠有效等7個問題並逐一提出建議,督促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記者 李靈娜 自黑龍江報道)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