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0日08:2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於耕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9月7日,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再一次指出,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實施一系列有力措施,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初步遏制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趨勢。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耕地保護中仍然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確保“農田姓農、良田種糧”,還需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打折扣——把做了當做成 把做完當做好
“鄉鎮級田長每月至少開展1次巡查,村級田長每周至少開展1次巡查,但在實踐中,還存在巡田有一搭沒一搭、巡田地塊不全等情況。”保護耕地,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慢工出細活。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等問題,引發干部群眾不滿。
有的地方“專注”做明面上的事,隻願做看得見、見效快、容易得到上級青睞的顯績,不願做關注少、見效慢的潛績。有的重硬件、輕軟件,搶著修建路、橋、渠、井等顯眼的項目,對增強肥力、減少農藥等提高地力的無形工作重視不夠。還有的重建設、輕管理,如建設高標准農田時,前期大呼隆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但建設驗收完畢、各方關注度有所減弱時,后續的管理維護工作無人負責,導致毀損的泵站、機井、田間道路等設施得不到及時修復,有的甚至棄用。
有的地方走過場的事做得不少,發現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耕地保護政策流於形式。有的復耕走過場,對破壞耕地的行為,隻通過罰款和補辦手續形式“一罰了之”,被破壞的耕地復耕不及時、復耕率偏低、復耕土地質量堪憂,甚至遲遲沒有動作。有的監管走過場,在項目驗收過程中“走馬觀花”,甚至坐在辦公室“閉門驗收”,導致“帶病通過”。如江西省興國縣農業農村局某農田建設管理股負責人,作為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包片干部,未隨同設計公司前去現場踏看,未對勘測設計工作進行監管,也未根據專家組意見去現場復核監管,導致某高標准農田項目竟沒有水源引入支渠灌溉,新修水渠成擺設,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還有的地方無用的事做得不少,讓農民心生反感。一類是設計不實,有的未充分征求意見,方案設計與現實需求存在偏差,如某些地方在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共用一套高標准農田建設方案,致使丘陵山區農田防護坡、田坎等農田防護措施建設不到位,易出現塌方、泥石流等問題﹔有的現場勘查浮皮潦草,出現水渠明顯低於田塊,地塊平整不符合實際,選址地塊易受洪水侵襲等問題。另一類是建設不到位,如高標准農田生產道路狹窄,下田坡道質量不好,農機無法通過,水渠建成不到半年就漏水……建設時看似忙忙碌碌,實則做的都是無用功。
瞎指揮——想一出是一出 臆斷多變化多
就地挖開廣場上的草皮,移栽已經挂穗的玉米,土地復耕就算完成……近日,四川省成都市怡心廣場移栽挂穗玉米事件,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通報曝光,引起網友熱議。
問題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在這起事件中,上級忽視農業規律,要求鎮、街道2天內完成拆除復耕等工作,下級工作簡單化,一味求快不求實,共同上演了這出啼笑皆非的鬧劇。以主觀臆斷代替調查研究,以長官意志代替民主決策,以隨意向基層下達指令代替深思熟慮后的科學安排部署,這類上級領導干部拍腦袋決策的現象並不少見,致使工作要求脫離實際,基層叫苦不堪。
政策來回“拉抽屜”也是任性瞎指揮的典型表現,不僅折騰干部,群眾也被折騰夠嗆。有的地方制定政策缺乏連續性,一任領導一種思路,“政策目標一會兒一變,規劃藍圖一任一樣”“張書記來了種玉米、李書記來了種大豆”,害了土地、苦了百姓。有的地方相關職能部門自成體系,各有自己的地類標准,不同部門之間地類性質認定存在爭議,考核指標相沖突,導致土地“一女二嫁”,讓基層感到政策翻燒餅。
還有的地方“先上車后補票”,和依法行政理念背道而馳。有的未經集體決策就佔用基本農田,有的在征收農用地用於開發建設時,違規未批先建,事后再補辦征收土地手續。如安徽省蕪湖市某公司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孫村鎮寺沖村土地248.64畝,其中含永久基本農田95.3畝,建設房車露營區項目,為應付土地衛片執法,2021年2月,繁昌區政府為該項目非法辦理臨時用地審批手續,並將批准日期提前至2020年10月。如此先上車后補票,視國家法律法規、群眾利益於不顧,令人憤慨。
一刀切——簡單粗暴機械 生搬硬套蠻干
“水泥地上直接蓋層土,庄稼種了五次都死掉。”如此奇葩復耕,令人大開眼界。少數領導干部面對耕地保護中的硬任務,習慣以簡單粗暴方式推動工作落實,隻圖完成任務,不顧生產實際、農民意願。
一些地方在耕地保護中“病急”亂投醫,違背客觀規律“拔苗助長”,不管庄稼死活。如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新安村在整改復耕中,在已經硬化過的水泥地上直接蓋土,雜草躥得比紅薯秧還高。還有的在建設高標准農田時急功近利,隻求速度不求質量,簡單把坡削平就了事,不恢復表層土壤,致使高標准農田標准不高、難以耕種。
野蠻機械,不顧農民意願,同樣令人詬病。有的在開展“非糧化”整治時,不顧林木生長期、果樹盛果期、魚塘收獲季、農作物成熟期等客觀實際,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推平復耕,既帶來經濟損失,更讓農民滿腹意見。還有的未與農民溝通就佔用基本農田,如某供電企業未經農戶同意,直接進入農田動工修建電力設施,使至少5個基杆塔矗立在水稻田中,影響機械化耕作,“一天原本可以作業10多畝,現在隻能完成幾畝”。
還有的地方執行政策生搬硬套、上下一般粗,不管條件是否具備。如把高標准農田建設簡單分解指標,有的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的地區,扶持資金和任務安排反而較少,而有的地理條件差、不適宜耕種的地區,卻為完成硬性指標不得已盲目選址,高投入低收成,浪費精力和資金。
搞變通——能糊弄就糊弄 “過得去”應付事
採訪中,一些地方紀檢監察干部向記者反映,有的干部通過虛假恢復耕地、虛增補充耕地、佔優補劣等造假手段,掩蓋實際工作不力,企圖在上級部門檢查考核中蒙混過關。
“紙上造田”、大玩文字游戲是耕地保護中弄虛作假的一類典型表現。數字造田的有之,將種植其他作物的田地謊報為高標准農田,應付上級考核。如甘肅省慶陽市部分已建成的高標准農田項目,建設規劃圖明明顯示是高標准農田,但實地比對卻是大面積的果樹、苗木,在土地圖紙上“一圈一畫”就把高標准農田建成了。賬面復耕的有之,搞低質量復耕和虛假新增耕地,使賬面數量增加,實際耕作面積沒變化。
另一類典型表現則是“無中生有”、造假應對考核。有的虛報進度,以未竣工項目抵頂竣工項目上報或以同一項目重復上報。有的虛報耕地輪作情況,輪作地塊實際種植的作物與上報作物不符,套取耕地輪作補貼,嚴重損害了農業補貼的公正性和平等性。有的虛報補充耕地,在耕地佔補平衡上搞暗箱操作,“平地生田”。如江蘇省啟東市王鮑鎮建群村部分村組干部,用別處耕地照片在項目現場拍攝上傳至耕地佔補平衡系統,致使虛增耕地21.8畝。有的虛假整改,為應付上級檢查,出現“籃球場上種菜,人行道上種番薯”等弄虛作假、應付式整改等亂象。
“將土壤肥沃、連片平整、畝產上千斤的良田,換成地力貧瘠、小塊分散、畝產三四百斤的‘望天田’,怎能算是佔補平衡!” 佔好的補賴的,這類弄虛作假表現被形象地稱之為“狸貓換太子”。如安徽省岳西縣補充耕地項目部分地塊弄虛作假,將50個現狀為旱地的地塊偽造為水田。劣地換好地、旱地換水田、荒地換良田……真是荒唐至極。
有對沖——需求要求脫節 政策現實失衡
為什麼耕地保護亂象頻出?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當前某些地方的政策要求、政策落實與農民渴望依靠土地增收的願望存在一定差距,這是耕地保護不力的主要原因。
糧食作物種植收益較低,農民種糧內生動力不足是基層干部和農民提到最多的原因。與經濟作物相比,糧食作物種植收益明顯偏低,導致農民種糧動力不足,並且糧食種植對財政貢獻較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糧區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在採訪中,還有不少農民道出了不願種糧的諸多顧慮,一怕投入不增收,實施耕地保護措施增加成本,短期內產量提高不明顯,收益上不去。二怕租期不穩定,地租價格受糧價行情影響,波動較大,致使租賃雙方都不願簽訂較長期的租賃協議,對提高耕地質量不願過多投入。三怕優質不優價,擔心無論好地孬地,種出來的農作物市場價格相差無幾,優質糧食無明顯價格優勢,保護耕地積極性不高。此外,一些地方糧食生產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農民頗有怨言。有的糧食補貼政策不公開、不透明、優親厚友,應拿的沒拿,不應該拿的拿了,應多拿的拿少了。有的耕地相關補貼沒有嚴格與農戶保護力度相挂鉤,不管保護與否,都能拿到相同補貼,政策傾向性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利益驅動政績觀錯位,部分干部保護耕地意識不強、能力水平不高,也是一方面原因。有的對耕地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尚未把耕地保護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認識,一旦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產生沖突時,往往以犧牲耕地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有的政績觀跑偏,隻考慮個人升遷,置耕地紅線於不顧,致使出現各類腳踩農田的工廠、會所、度假村等“耕地刺客”。有的“官老爺”做派使然,缺乏實地調研,不掌握實際情況,急於求成,隻願通過頂格處理、“一刀切”治理來顯現工作力度與業績。還有的則是能力水平不足,因耕地保護專業性強,一些干部自身業務不熟練,缺乏有效有力的工作辦法,一到具體問題就深不下去。
除此之外,體制不順機制不暢,致使耕地保護合力不足、政策引導效果不佳。一個是職責邊界不清,耕地保護和利用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在實踐過程中有的地方缺乏有效協調貫通機制,導致職能部門在具體工作中認識不統一、溝通不順暢。一個是制度規定不完善,如目前表土交易配套政策不夠完備,需要黑土的地方無處合法購買,不需要黑土的地方黑土沒有得到科學利用。還有一個是考核指標不合理,個別條線考核重“形”而輕“實”,把農田面積大小、投資金額多少等表面的東西作為考核評定優劣的依據,忽視了糧食產量、農民收益等實際效果。
抓疏導——同向發力推進 同頻共振增效
讓良田回歸糧田,不僅要壓實責任、提升技術、嚴格監督,還要統籌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確保耕地紅線同時尊重農民意願,更大程度調動農民和基層干部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緊盯紅線、嚴防死守,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嚴格用途管制,不能佔的決不佔,對國家明令禁止佔用耕地的建設項目,堅決不予通過預審,不安排計劃指標,不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能佔劣不佔優,能少佔不多佔,引導科學選址,盡量避讓耕地,確實無法避讓的,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進行充分論証,進行多方案比選﹔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堅持“以補定佔”,把上年淨增加的耕地數量作為下年度批准佔用的前提。處罰真狠真嚴,對非法佔用耕地行為處以高額罰款,增加違法成本,有基層干部表示,“目前違法用地的罰款額度從每平方米30元以下提高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重罰之下亂佔耕地現象明顯減少”。“人防”更要“技防”,通過視頻監控+現場核實、衛星遙感+督察執法等方式進行24小時實時動態監測,織密監督天羅地網,對耕地保護問題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補償激勵跟上,依據耕地保護目標考核結果等,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鄉鎮政府以及村集體給予資金獎勵,充分調動起基層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增加產量、提升質量,確保農民從耕地保護中獲益。優質優價,完善糧食市場價格體系,讓好糧食賣上好價格,激發農民保護耕地、提高地力的內生動力。“小田並大田”,通過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地流轉、置換、生產托管等方式,整合零碎地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畝產效益。復合利用,著力發展“稻-菜”“稻-藥”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在保持“良田糧用”的前提下,實現“種糧”與“增收”兩全,有效避免因耕地“非糧化”導致耕地流失。引進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因地制宜選擇和培育富民產業,如黑龍江省杜爾伯特縣引進秸稈深加工企業,使農作物秸稈化“柴”為“財”,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耕地保護。
加強統籌、嚴肅問責,確保農民不被折騰。落實黨政同責,壓緊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體責任,對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形成齊抓合力,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發揮好耕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盯住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重點和難點問題,形成共同發力的良好局面。誰負責誰擔責,將耕地紅線終身責任制落到實處,對於耕地保護中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的,依法依規追責問責,在哪一任耕地紅線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持續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耕地保護責任,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任何閃失。各級要從國家安全和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這個問題,以毫不動搖的態度、堅定有力的行動堅決同耕地保護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毫不妥協的斗爭,確保打贏“耕地保衛戰”,以良田沃土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記者 侯逸寧)
(此稿寫作過程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自然資源部紀檢監察組、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大慶市肇源縣、佳木斯市樺川縣、湯原縣、雞西市城子河區、雞東縣,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衢州市開化縣,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甘肅省武威市等地干部給予支持幫助,在此特別致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