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9日08:5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為領導干部立政德確立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本期我們邀請專家學者從新思想、學黨史、溯源流三個角度談學習體會。
【新思想】深入學習領會新時代政德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政德建設,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為核心的新時代政德觀。認真學習和領悟新時代的政德觀,對於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加強領導干部自身政德建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從政之路歷經村、縣、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多層級領導崗位,在長期從政實踐中,他一直關注政德問題。早在1990年3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在《從政雜談》中提出為官之德在於清廉。2003年至2007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多讀書,修政德》《做人與做官》等文中,將共產黨人的官德概括為為民、務實和清廉,並提出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黨的十八大之后,總書記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第一次將道德分成大德、公德、私德三個層次。2018 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並闡述了“三德”的具體要求。這標志著新時代政德觀的正式形成。
黨員領導干部為什麼要講政德?總書記從三個角度進行了闡釋。第一,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自古以來,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可見,官德影響民德,‘官風’決定民風。”第二,政德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能力。 “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的下台,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第三,政德建設是培養執政骨干、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客觀需要。“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領導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
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應該講什麼政德?這是總書記在長期從政實踐中一直思索的問題。在浙江工作期間,他概括為為民、務實、清廉。黨的十八大之后,總書記系統完整地將政德的規范內容分為大德、公德、私德三個層次。需要注意的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了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明大德是政德的高線。隻有樹立高線,守公德與嚴私德才有了指導。其次,守公德是政德的基線。領導干部樹立公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嚴私德是政德的底線。領導干部缺乏道德品質和基本操守,那麼大德與公德根本就無從談起。(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余華)
【學黨史】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德公德私德
縱觀百年,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將政德建設貫穿於黨的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學習黨的百年歷史,就要從中體悟共產黨人的大德公德私德,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明大德。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德,是支撐共產黨人克服重重困難、抵制各種誘惑的精神支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作為一個“鐵肩擔道義”的使命型政黨,共產黨在成立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百年來,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從1921年至1949年,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達370多萬人,無名烈士難計其數。即便如此,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共產黨人決不拋棄其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在革命歷程中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也共同體現了共產黨人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比純潔的信仰追求,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大德。
守公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共產黨人的公德。對中國共產黨人而言,公德也是一種公仆道德。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就強調:“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在黨的歷史上,張思德、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廖俊波等許多黨的優秀干部身上,體現的正是共產黨人的公德。他們把為民謀利作為畢生追求,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平凡而偉大的事業之中。這既是共產黨人必須堅決守住的公德,也是新時代政德建設的基本要求。
嚴私德。私德發生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領域,是一種個人道德和近親之德。個人道德,是一種隻與自身相關的道德行為和品性﹔近親之德,是一種基於血緣親情關系的道德行為和品性。對於黨員干部來說,嚴私德既要嚴修身,還要嚴家風。黨章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中國共產黨人的私德,還要從黨的文化生態(黨風)中獲得其規范性,在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中錘煉個人私德。在黨的百年歷程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先垂范,留下了許多公私分明、嚴以律己、嚴格家教家風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員砥礪前行。(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陳文娟)
【溯源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德思想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與中國傳統社會中“為政以德”的思想一脈相承。中國傳統文化將政德視為治國之本,並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等思想觀念,這對於當下的政德建設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政德,即為政之德,在傳統文化中既指以德作為治國的原則,也指為官者應具有的德行。古人對於政德的認識最早是從西周開始的,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銘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這是“政德”一詞最早的出現。周革商命后,鑒於商朝宣揚的天命說的破產,為了維護統治需要,明確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治國綱領。所謂“敬德”,主要是指執政者的自我道德完善,事事依禮而行,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將道德修養提高到了“大德”的層次,還特別強調忠誠的大德和律己的私德。孔子弟子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是強調執政者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保民”也即孔子所說的仁,孟子后來將其發展為仁政,是一種大道之行的公德。《易·乾·文言》強調“君子進德修業”,進德是為了修業,修業之大者即是“保民”。自此,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得到了持久的傳承。
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政治與道德是統一的,兩者共同服務於國家管理需要。因此,傳統文化中至上的道德規范也即“大德”是忠誠,所謂“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唯有忠誠,才能成其大德。傳統文化中的公德,也包括“民本”“仁”等思想。“民本”既是一種執政理念,也是一種道德要求,如“民惟邦本”“民貴君輕”“仁民愛民”等。還主張“仁者,愛人”,強調人皆同類,人和人應相親相愛,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個人私德也就是修身方面,傳統文化資源最為豐富。從《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描述,到《禮記》中的儒行規范,到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王陽明的致良知、事上練、知行合一,再到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都是古人對於修身的追求。在修身的同時,古人也將家庭教育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謂“人必有家,家必有訓”。比如,周公旦的《誡伯禽書》、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朱子家訓》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新時代政德,既傳承中華文明血脈,又突破了歷史上政德觀的局限性,賦予了更高標准和內涵,形成了新時代的政德觀。(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牛冠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