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2日08:1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元人馬致遠在《岳陽樓》第二折中寫道:“想人能克己身無患,事不欺心睡自安。便百年能得幾時閑。”馬致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消除禍患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克制自己、減少貪欲,祛除雜念、大道直行。
大凡為官清廉者,都能約束自己,生活儉朴,知足常樂。宋人呂蒙正為相時,有士藏古鑒,能照二百裡,欲獻以求知。呂蒙正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裡?”呂蒙正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臉不過碟子般大小,哪裡要用照二百裡的鏡子呢?“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有很多,然而“美味食八珍,一飽外無加焉﹔美錦千襲,六尺軀不能勝也﹔廣廈萬間,容膝外皆空室也……田連阡陌,而埋骨一丘﹔金珠玳瑁,不盡可為含也”。可見,知足而儉即安身。倘若什麼都想要,總想著賺個“盆滿缽滿”,不僅自己消受不了,還會帶來禍患。
崔光隻要兩匹絹的故事流傳千古。北魏自遷都洛陽之后,國力更加殷實富足,倉庫裡貨物充盈。一次,太后賜朝廷百官絹帛,允許官員們自己去取,不限數量。百官個個傾盡全力,抱著絹帛回家。章武王元融和尚書令李崇拿得太多,以至於途中跌倒,扭傷了腳踝骨。太后便不給賞賜,讓他們空手回家,一時傳為笑談。當時,侍中崔光隻拿了兩匹絹,太后問:“侍中怎麼拿這麼少呢?”崔光答道:“臣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東坡硯銘的故事同樣值得深思。蘇東坡曾寫有一個硯銘:“或謂居士:‘吾當往端溪,可為公購硯。’居士曰:‘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曰:‘以備損壞。’居士曰:‘吾手或先硯壞’。”
《論語》裡講,“以約失之者鮮矣”。意思是說,一個善於約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錯誤的。不管是兩手隻拿兩匹絹的崔光,或是一隻手寫字不需太多硯台的蘇東坡,都展示出了應有的克制和清醒。正如蘇東坡所言:“我的手或許比硯台壞得要早。”“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物欲太盛,不加克制,到頭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甚至連已有的也會失去。
明人馮夢龍《醒世恆言》中關於“薛錄事魚服証仙”的故事,值得今人引以為戒。錄事薛某在夢中化為湖中鯉魚,恰遇漁夫垂釣,明知魚餌在鉤,卻耐不住餌香扑鼻,張口吃餌,結果被釣。這便是“眼裡識得破,肚裡忍不過”。識得破為何卻忍不過?就在於錄事薛某不能克制自己、主宰自己,抵制不住誘惑,最終成為他人的“盤中物”。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不加克制的結果,隻能是“伸手必被捉”。
克制自己、遠離禍患,對黨員干部是修養,更是要求。如果把持不住自己,忘乎所以,不加克制,走上違規違紀的邪路,不僅會毀掉個人前程,而且會影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踏上新的征程,黨員干部必須牢記清廉是福、貪欲是禍的道理,經常對照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對照黨章黨規黨紀、對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該不該做、能不能干,切實守住拒腐防變的防線,真正做到“身無患、睡自安”,成為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