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9日08:3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
廣州市紀委監委按照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求,制定政治生態評價體系,設立28個一級指標和146個二級指標,以一幅“畫像”掃描、研判當地政治生態。這是許多地方積極實踐探索,為政治生態“畫像”“切脈”的一個縮影。
“政治生態是檢驗我們黨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標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一項持久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把政治生態提到一個全新高度。當前,不少地方著眼淨化涵養政治生態,建立相應分析研判體系為其“畫像”,既取得長足進展,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問題。如有的分析研判任務讓紀委唱“獨角戲”,搞成“單打一”﹔有的設計指標參數追求“大而全”,存在“散碎偏”﹔有的具體操作過程作風漂浮走過場,變味“應景式”﹔有的最后分析報告大而化之“月朦朧”,滿足“大概其”等。
今年開始,省市縣鄉領導班子集中換屆。從湖南衡陽、四川南充、遼寧等地拉票賄選案教訓看,摸清當地政治生態,做到有病施治、無病預防尤為重要。這是各級黨委的主體責任,黨委不能在政治生態“畫像”中缺席失聲。同時各地實踐告訴我們,“畫像”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努力化繁為簡才能畫准畫好畫出成效。
找出痛點畫:以案件線索勾勒“框”和“形”
腐敗是政治生態最致命的“污染源”,查辦的腐敗案件、集中的問題線索則是當地政治生活的瘡疤“隱私”,比較直觀反映區域政治文化。由此對政治生態“打大框”,把查案子和理線索有機聯系,搞清“上下游”“左右岸”,總輪廓就能顯現出來。
去年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立案查處雲光中、邢雲、白向群、雲公民等腐敗案件后深入剖析,發現煤炭資源領域一些深層次問題,背后反映出內蒙古有關部門在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夠,政策法規執行不力,管理粗放混亂,權力尋租空間大,政治生態上的嚴重問題潮退石見、昭然若揭。這說明,舉一反三深挖案件背后折射的政治缺失,就可找到案發地區政治生態的大“病變”、總輪廓。
信訪舉報、問題線索是政治生態的晴雨表,及時對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執行中的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普遍性典型性問題進行梳理剖析,厘清問題線索帶出的政治關聯,有助於摸清政治生態的脈絡和趨勢。如曾有一段時間,天津市反映寧河區黨員領導干部的問題線索一直居高不下,市紀委監委通過將反映區管干部的問題線索提級辦理,與市管干部線索一並梳理分析,找出了主體責任缺失、管黨治黨不力,以及拜把子、圈子文化等關聯性問題,比較准確反映出一個地區政治生態狀況。
隨著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因社會生態引發的負面輿情層出不窮,成為觀測一個地區政治生態的重要環節。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群體性事件不斷,教育醫療、生態環保、食藥安全、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熱點頻現,黑惡勢力染指基層治理,群眾怨聲載道,一般都是政治生態中痼疾頑症的集中反映,應當關注這些負面輿情、持續跟進掌握“后真相”。
抓住要點畫:以風向標識判定“美”和“丑”
政治生態“畫像”做完構圖“打大框”,就該用幾個關鍵“風向標”來觀察評判“長相”如何,為后續作畫定調、定色。
第一位的是看領導班子政治“三力”強不強,判定“關鍵少數”是否政治合格。政治判斷力,是看領導干部在重大問題上能否明辨是非,有效辨別出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等錯誤行為﹔政治領悟力,是看領導干部有沒有吃透黨中央決策部署,是生搬硬套還是結合實際貫徹落實﹔政治執行力,是看有沒有存在推一下動一下的被動執行、機械僵化的執行、低水平重復循環的執行等問題。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政治過硬,一個地方一個單位政治生態就歪不到哪去,反之則會問題叢生、邪氣橫行。
選人用人導向是從政環境的風向標,是政治生態的重要“濕地”。通過看選人用人正不正,判定干部選拔是否公道正派,能否調動最大多數干部的積極性、能動性,是一個地方(單位)政治生態可量化的重要方面。具體說來,既要看是否把好入口關,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初始提名的主渠道是否暢通、考察程序是否規范、提拔任用的人選是否得到大多數人認可,每年選人用人民主評議滿意度是否較高或持續上升﹔也要看是否把好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存在“帶病提拔”、拉票賄選、說情打招呼等問題。選人用人不正,政治生態肯定也會被污染不干淨。
一個地方、單位若是政治生態出了問題,首先是黨內政治生活出了問題。對照《黨內政治生活若干准則》,通過檢查調閱黨委(黨組)會議、“三會一課”、民主(組織)生活會記錄等情況,看黨內生活嚴不嚴,可以判定各級組織是否充滿活力。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民主生活會,相互批評隔靴搔痒、明哲保身、缺乏“辣味”,自我批評遮丑護短、評功擺好、毫無“痛感”,上級點評也泛泛而談、照本宣科、沒有“准頭”,整個會議基本流於形式走過場、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帽子蓋住活思想、小毛病掩飾大問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把武器變鈍生鏽。這種黨內政治生活一團和氣,固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其政治生態表面看風平浪靜,底下實則暗流涌動,隨時都會捅大婁子、出大問題。
政治生態研判絕不僅僅針對領導班子這一“關鍵少數”,而是對黨員干部精神面貌、工作狀態全面描述,要通過看履職擔當硬不硬,判定干部隊伍是否奮發有為,對管黨治黨整體效果作出評價。比如,有些地方派出幾個工作組到下面調研,結果回來匯報的全是成績或小問題,而當地紀委監委派人下去,很快就發現不少問題。這是典型的報喜不報憂,靠這樣尸位素餐的干部怎麼能干成事、打硬仗,涵養出這種干部的政治生態可想而知。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政治生態構成要素復雜、動態變換頻繁、存在抽象隱秘,理解透徹十分不易、把握起來難度很大,這就必須牽住“牛鼻子”、拎住“襖領子”,先抓住重點、切中肯綮、把握特征,就可大體界定政治生態“顏值”了。
掌握難點畫:以脫虛入實描摹“精”和“准”
政治生態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抽象模糊、朦朧含混,其構成要素也比較虛化“唯心”,細,則瑣碎繁雜,大,則宏觀籠統,難以具體量化、精准把握,需要一個扭住關鍵、系統整理、虛功實做、精描細劃的“摳細節”“抓特征”過程,才能畫出寫實像。
在政治生態“畫像”中,要重點查“七個有之”,測出黨員干部對黨的忠誠度。習近平總書記從無數案例中抽象和總結“七個有之”,劍指無視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突出問題。政治忠誠是衡量政治生態的核心指標,既要看“四個意識”強不強、政治覺悟高不高、是否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等大的方面,也要注意觀察那些會上會下、人前人后、台上台下、說的做的不同的,關注那些表態喊得響、調門高、內容虛的,警惕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愛惜羽毛、首鼠兩端的黨員干部,把“虛”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實”的現實表現來檢測,政治生態打頭的東西也就清晰了。
文風會風連著黨風政風,文風會風的“繁”和“簡”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思想作風的“虛”和“實”。要重點看會議、文件是不是真的變少變短了,內容是不是緊貼工作實際、重在解決問題、著眼提高質量,有沒有改頭換面依然如故甚至添油加碼。找准這樣的切入口,把黨員干部個體的思想認識、工作狀態客觀描述出來,政治生態在干部思想作風上的“畫像”也就出來了。
如同摩天大廈靠一磚一瓦壘出來,綠蔭美景靠一草一木種出來,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靠的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建出來。“畫像”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一個地區和單位實實在在完成任務干工作的情況,既看顯功,做了哪些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具體實事﹔也看潛功,做了哪些為后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好事,把干成了哪些事、干得怎麼樣、管得好不好突出出來,通過看實情查實績,測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此,政治生態中干部干事創業能力和干勁就一目了然了。
政治生態好不好,身處其中的干部和群眾最有話語權。要注意通過查官聲民意,測出黨員干部宗旨意識,看其能否做到心中常思百姓之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因此,政治生態“畫像”要離開案頭走進田頭、離開會場走進現場,放下筆杆下到村子、放下身段扑下身子,通過群眾鄉音土語聽百姓口碑,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掌握問題訴求,特別要到政務大廳、為民服務窗口直接征求群眾意見,客觀分析黨群、干群關系和機關服務意識、服務效能。廣大人民群眾的評價和感受,是研判政治生態的重要標准。
談心談話是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是交流思想、了解情況、發現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方面的重要手段,要通過查談心談話記錄評定效果,測出黨員干部組織紀律觀念。談的過程要“有觸動”,盯著問題談、圍繞錯誤講、帶著感情說,見人見事、情理交融,既有硬度也有溫度。談后效果要“看得見”,以是否觸及具體問題、發現問題苗頭衡量談話效果。如果一個地區和單位干部在與組織談心談話中普遍講成績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說問題三緘其口噤若寒蟬,相信組織、依靠組織就無從談起,延伸折射出政治氛圍不會令人滿意,政治生態也堪憂。
盯緊節點畫:以對標對表調出“神”和“韻”
“畫像”清晰了,但還是呆板的,必須讓它活起來才是一幅真實的“人像”。
政治生態不斷發展變化,必須動態把握,在重要時段、關鍵節點,對標對表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求,持續調整校對、力爭畫像畫准,用“上調子”點睛注魂,讓“畫像”活靈活現動起來。
結合實際創造性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首要的是吃透“上頭”精神、摸清“下頭”情況,實現黨中央精神到實際工作的有效轉化。要比對抓落實是否忠實於政策初衷,看看有沒有“歪嘴和尚把好經念歪”的問題。對照政策出台的背景意義、想要解決的問題等,查看貫徹落實的指導思想有無偏差、相關程序是否合規、保障措施是否到位、適用人群是否准確、結合實際調整是否及時等。自我糾錯,反映政治生態內部淨化能力。
好的結果、好的成效是好政策的生命線,要以“效果意識”審視政策,比對完成任務是否實現政策制定時的目標,看看有沒有“南轅北轍”的問題。一般來說,每一項政策在制定時都會設定預期可以達到的目的、要求和結果,這是政策評估的基礎,也是執行者可遵循的明確指令。政治生態“畫像”中要通過聽真話、察實情,一項一項比照政策目標,查看工作進度、檢驗工作成果。解決問題是在打通一個個堵點中前行。還要看推進工作是否打通堵點取得實效,對現在能解決的,黨委(黨組)是否及時抓緊解決,對需要較長時間努力的,是否積極創造條件分步解決。以查實情重實績,使隱形藏匿在政治生態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暴露現形。
評價政治生態,有一些固定的基本指標,同時也要注意及時跟進黨中央最新要求,比對不同時段政治生態參數指標變動,看看有沒有滯后、落伍的問題。目前,很多地方都規定政治生態“畫像”至少一年開展一次,有的提出半年開展一次,這都有助於確保“畫像”的時效性。今年是換屆之年,“畫像”要更新動起來、及時用起來,切忌“一次作畫定終生”或“畫完之后束高閣”。
尋求源點畫:以追根溯本繪出“態”和“勢”
政治生態畫出來還不夠,需要像中醫那樣望、聞、問、切,透過面相這個表象查找背后的“病源”,深度剖析“病理”,准確掌握“病勢”,對症開方,從源頭上清除“病灶”。
政治生態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孤立靜止的,必須用歷史、聯系、發展、辯証的眼光認識分析,注重在歷史地域文化中找病症、搜病源。比如,重慶市渝北區委原常委吳德華被立案查處后,其在懺悔錄中談到:渝北區受“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影響,紅包、酒局、段子是形成碼頭文化的“三件套”,結“干親家”、拜“干爹”是形成“袍哥”文化的“兩扳手”,組合起來對政治生態破壞性極大。重慶市監委對此案深入分析,針對該區存在的這兩種歷史地域文化帶來的潛規則、關系網,就淨化政治生態提出相應監察建議。
營造好政治生態包括激濁、揚清兩個方面,僅僅挖出政治生態的“污染源”遠遠不夠,還需要著眼政治生態培育修復涵養,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把病理、尋症結。要注意查看查辦案件反思剖析是否深刻、是否與現實情況吻合,還要看警示教育、以案促改等“后半篇文章”是否做實做到位。如果一個地方或單位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栽跟頭”,很有可能就是以案促改不扎實、肅清流毒不徹底,政治生態仍然持續污染惡化,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找出政治生態的“病源”“病理”不是目的,還要在抓工作促發展中開藥方、治好病。實踐中,有的地方把對政治生態研判情況、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納入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考核范疇,作為對領導班子總體評價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實績評價、激勵約束的重要依據,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的基礎,作為巡視巡察的重要參考和輔助。有的既做平行比較,也做縱向分析,根據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生態的變化作出是否轉好的趨勢判斷,為持續淨化政治生態指明方向。
識遠者貴本,見近者務末。給政治生態“畫像”,必須直擊根本抓源頭,才能畫得精准逼真、繪出動態“情感”,必須邊畫邊涵養邊修復,才能實現不斷淨化治理政治生態目標,真正做到以“畫”促改、以“畫”促建、以“畫”促治,還人民群眾以朗朗乾坤、海晏河清,讓領導干部在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中心無旁騖地干事創業、共謀發展。(記者 雷戈 沈葉)(本文轉自2021年第8期《中國紀檢監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