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葉 郭妙蘭
2021年04月19日08:2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
1.遭遇“一刀切”,干部群眾深惡痛絕
應對春節返鄉,“一封了之”﹔創建文明城市,“招牌統一”﹔落實環保治理,“強制關停”……一些地方和部門總是對“一刀切”情有獨鐘、念念不忘。當前各項政策措施、改革舉措密集出台,“一刀切式”落實往往冠以“深入貫徹”“嚴格落實”的名頭,看上去很“實”很“嚴”很“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本質是不能實事求是,在政策執行中過於粗放,試圖用固化的標准取代本應因時因事因地而異的原則。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般粗:忽視實際,生搬硬套上級精神
有的地方建廁所不考慮氣候條件,在-20℃的戶外隻能淪為雜物間﹔有的修建在遠離村民居住區的地方,遠廁解不了近急﹔有的村民已搬走10年,卻仍在其廢棄院落安裝新廁……據媒體報道,在推進“廁所革命”過程中,遼寧省沈陽市部分農村由於沒有走村入戶調研、傾聽農民意見,導致5年來政府投入過億元改建的8萬余個廁所棄用超5萬個。
一些地方農廁改造不成功,最主要的是沒有立足實際。與之類似,有的地方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時,不顧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一味將上級精神生搬硬套、照搬照抄,搞機械“對標”,上下一般粗,致使政策實施和現實情況脫節,一些政策甚至“水土不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
一樣重:無論輕重,一樣用力並排平推
中部某省一基層干部反映,山東煙台棲霞市笏山金礦事故發生后,當地轄區范圍內並沒有類似企業,卻要求層層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組織企業舉一反三開展安全生產排查整頓。“外市乃至外省發生一起較大的安全生產事故,上級一般都會要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舉一反三,對轄區內類似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排查、查漏補缺,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做法,但是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把自己擺進去’,就明顯過了。”這名干部說。
不管什麼問題,都“舉一反三”﹔面對風險隱患,治理整頓強求“一樣狠”,干部群眾形容這就是“別人生病,讓我吃藥”。如因為一項活動發生事故,於是其他活動一律叫停﹔因為一家企業排放不合規不達標,於是干脆所有企業一律停工停產,種種因噎廢食、用力過猛之舉,看似轟轟烈烈力度大,實際上很可能是刮一場風、搞一次運動,不僅切斷了企業等相關利益主體的生計,還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一招鮮:不管條件,簡單粗暴一概而論
焚燒冥紙冥幣,一禁了之﹔生產和銷售祭祀品,先罰再說……清明節前夕,關於祭祀的“一刀切”政策在個別地區抬頭,群眾反映強烈。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城管局發布通知,嚴打制售冥紙冥幣行為,要求做到“無處可買、無紙可燒”,“一把手”不作為將被問責。消息一出,即在網上引發巨大爭議。
爭議的焦點在於,一邊是約定俗成的傳統祭掃方式,一邊是環境保護、移風易俗的城市治理需求,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是否隻有“堵”這一選項。現實中,有的黨員干部接到任務,不分青紅皂白、不管客觀條件,一律採取程式化、機械化、簡單化的工作做法。比如,一說加強管理,就簡單地限字當頭、念起“禁字訣”﹔一說重視某方面工作,就祭出“一票否決”的殺手锏,可謂“一招鮮、吃遍天”。
一起收:罔顧差異,齊步前行統一期限
還沒有把何時何地建好新的社區向群眾說清楚,就開始拆遷動員﹔補償標准不由分說,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以影響子女上大學、考公務員等,威脅逼迫“釘子戶”盡快拆遷……前段時間,一些地方農村在合村並居工作中通過“齊步走”方式強行推進,簡單粗暴的做法和政策初衷相去甚遠,被群眾稱為“總是把好事變成指標和任務”。
這不是個例。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貫徹落實決策部署時,往往忽略實際情況的差異性,下指標、攤任務,採用統一標准、同一進度、同一方式考評績效,有時還以統一期限進行“倒逼”。表面看,如此落實“堅決有力、整齊劃一”,實際上可能做錯了,甚至做壞了,不僅妨礙政策落實落地,還給群眾生活添堵添亂。
2.熱衷“一刀切”,不想改還是改不了
盤點種種“一刀切”現象背后,有貪圖省事用之者,有無可奈何用之者,有急功近利用之者,也有積陋成習用之者。剖析這些人的心理,也就找到了“一刀切式”落實的誘因。
“一刀切式”落實好比“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一些黨員干部嘴上吐槽,實際上卻還在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布置起來最簡單、落實起來最省事、管理起來最方便,正合那些不顧實際隻圖省事的“懶漢”干部胃口。一則他們懶得吃透“上頭”精神初衷,打著“上面要求”的旗號,不願消化、細化、實化上級精神和要求,更不想去創新,於是上面“唱一句”、下面“跟一句”﹔二則他們懶得摸清“下頭”實際情況,不花費精力去搞調查研究,不了解群眾的困難和需求。無視客觀條件的“一刀切”,把肆意妄為的“球”往下面踢,把蠻橫粗暴的“鍋”往上面甩,隻為自己好過,不顧群眾難過,是一些干部作風不實的突出表現。
還有的干部懷揣急功近利應付了事的“小九九”,往往隻追求“短平快”的顯績,對事關當地百姓福祉的長遠潛績漠不關心,“隻要上面認可我就行,老百姓的感受並不在我考慮范圍內”。比如,“一刀切”關停污染企業,對於大氣污染等指標的恢復可謂立馬見效。說到底,還是政績觀出了錯,隻為“績”不為效。有基層干部坦言,一切以上級部署為准,自己作中介,不用承擔責任,實施效果好壞與自己無關,落實上級部署時唯恐多做多錯被追責,唯恐看上去不堅決,唯恐效果不立竿見影。有的不怕創新落實成不了亮點、創不了經驗,就怕被解讀為“沒按上級精神辦”“各搞一套”,不如穩為上。
當然,如果把板子全打在基層干部身上,基層干部也是既憋屈又不服氣。正所謂“上有官僚主義下有形式主義”,不少“一刀切式”落實其實也是迫於無奈之舉。正如一位基層干部所說:“我們對‘一刀切’很反感,可是上頭有任務,完不成要挨批評甚至受處分,想完成又沒人力、財力、資源,時間上也來不及,所以干脆就‘一刀切’了。”現實情況的確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人手總共那麼多,還面臨考核壓力,一旦上級管得寬、逼得緊,基層就沒工夫、沒精力“做細活”。有干部舉例說,但凡出了一點紕漏,哪怕形式紕漏,比如督查的企業少簽字一家,便會受到嚴厲苛責。也有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習慣用長官意志發號施令,下去檢查督促樂見基層“陣仗大”“動作大”“堅決落實”,如果沒按自己的意見辦,就是“不講規矩”,於是下級隻能無條件、快節奏抓落實,討領導喜笑顏開。
上級部門隻要回聲不問實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基層落實的“一刀切”,導致“隻求好做,不求做好”現象較為普遍。比如,有的地方“平時不作為、急時亂作為”,后期眼看落實來不及了,就著急忙慌鐵腕推進,上級部門考核時對這種完成任務前鬆后緊的問題睜隻眼閉隻眼,隻要“急藥”醫了“急病”即可過關,並不管是否有“副作用”。再如,有的上級部門隻布置工作,不注意跟進了解落實中的難點、堵點,致使有的政策缺乏反饋渠道,很多干部有意見不敢提,寧可先按政策操作,“出了問題再說”。
盡管比起“干打雷不下雨”的不落實,“一刀切”還算有所作為,對於一些共性、普遍性問題效果尚可,但是距“會作為、善作為”的治理標准還相去甚遠,背后暴露的其實是一些黨員干部能力不足方法不當。有的領導干部面對新任務、新挑戰,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想不出,對上級政策精神把握不到位,索性不消化、不加工,隻求看起來“不走樣、不變形、不變通”﹔有的上級部門搞調研蜻蜓點水,作決策閉門造車,“想當然”地提要求,對基層貫徹落實中存在的困難充耳不聞,對干部貫徹落實中的困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個別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僅從本部門出發,各自為政,缺乏政策協同,導致不同部門間政策沖突時有發生,讓基層不知所措。
3.治理“一刀切”,在“精”和“實”上下功夫
政策要落地,執行需給力。說到底,“一刀切”往往不是顯魄力而是逞蠻力,不是有力度而是圖省勁,不是真政績反是真“政疾”。“十四五”時期,大到改革發展,小到民生小事,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沒有現成的“作業”可抄,也不是簡單地從“甲”或“乙”中二選一。各級黨員干部隻有摒棄“一刀切式”落實背后的簡單化思維、粗暴化方法、強硬式手段、官僚化風氣,才能讓黨的好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見效。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實中的“一刀切”,往往和缺乏調研、脫離實際密切相關。因此,摒棄“一刀切”,關鍵一招是蹲下去抓起來,避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証”的盲動,做深做實調查研究。一方面,科學決策的形成往往需要“幾上幾下”,黨員干部應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將鮮活的民情印在腦海裡,以便作決策時多一些政策溫度、針對性。另一方面,即便上級有指示,領導干部也應該充分做好民意調查,充分向群眾將政策宣傳到位,找出群眾心中的“結”、基層工作的“難”,通過建立試點和反饋機制,推動決策部署的修正、調整和完善。在情況明、數字准的基礎上,就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精細化制定實施方案,做到將上級精神和現實情況有效銜接起來。
“一刀切式”落實,表現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事實証明,上級機關勤奮一些,基層落實工作就不會跑偏﹔上級機關搞“一刀切”,基層就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困擾,乃至被束縛住手腳。因此,上級對基層,要多幫帶少“紙導”,避免“一把尺子量進度”的蠻橫。首先要承認基層多樣化的客觀事實,多站在基層角度換位思考,下指標、派任務要讓基層跳一跳能摸著,不要讓基層一看通知就“囧”、一聽指標就頭疼。其次,要堅持問題導向,多關心基層落實起來的實際困難,調整思路和方法,實實在在幫助解決困難。最后,要堅持分類指導。以推進鄉村振興為例,由於交通區位、產業基礎等不同,東中西部鄉村的發展現狀參差不齊,“底子”千差萬別,要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任務和目標。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既要有部署又要有檢查,這樣才能形成真抓實干、令行禁止的局面。倘若隻部署不檢查,隻吆喝沒督查,決策就難以落實。必須抓節點盯結果,避免“隻求做了、不求做好”的飄浮。業務主管部門、黨委政府督查機構要盯緊細節動態優化,借助明察暗訪等手段,全面了解黨中央重大決策、重點工作、重要事項的實施進度與成效,及時發現工作中還有哪些不平衡和滯后現象,執行中有無偏離走樣甚至南轅北轍的情況,對存在“一刀切式”落實的果斷叫停。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再檢查”“再監督”,對“一刀切式”落實、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依紀依法嚴肅查處。要建立合理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考察、任用干部不僅聽其言,更觀其行、察其果,對那些隻會頤指氣使的“官老爺”,隻會甩鍋卸責的“二傳手”,不僅不能提拔重用,還要予以問責和懲戒。
抓落實不是簡單地推著、壓著、逼著基層和群眾干,而是干部和群眾雙向互動、充分交流的過程,是上級和下級合力推進的過程,也是政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過程。黨中央多次提出“創造性貫徹落實”這一命題,對此,要真容錯敢糾錯,避免“專挑干活干部打板子”的無理。要留足基層“創造性執行”的空間,時刻關心基層干部的創造創新,鼓勵支持干部大膽闖、放手干。要用好容錯糾錯機制,堅持“三個區分開來”,既給干部的心靈鬆綁,也給他們的奮斗鬆綁,不搞問責泛化,最大程度上釋放出可用的才智和作為。(此稿寫作過程中,湖南桃江縣,四川南江縣,浙江開化縣、龍游縣,福建廈門思明區、湖裡區、翔安區等地紀檢監察干部給予支持幫助,在此特別致謝)(本文轉自2021年第8期《中國紀檢監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