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11:0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東海之濱,三江匯聚一座城——寧波。
因水而美,因海而興,寧波自古以來便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海上絲綢之路的風帆在這裡起航,明清浙東學術思想和近代“寧波幫”人文精神在這裡傳承,寧波也因此贏得了“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美譽。
行走在寧波城裡的古街小巷,在一座座青磚黛瓦的明清老宅中駐足,細數著王陽明、范欽、黃宗羲、張蒼水、張人亞等一個個傳奇的名字,空氣彌漫著縷縷書香,那便是這座城的味道。
1、知行合一致良知
浙東余姚,姚江兩岸,歷來人杰地靈,名門集聚,一幅“東南最名邑,煙水萬人家”的盛景圖在此展開。
宋室南渡期間,中原三槐王氏后裔紛至江南,其中有數支輾轉遷居姚江之畔,姚江王氏由此發端。自明代以來,這個家族名儒輩出,先后有6人被明清正史立傳。姚江兩岸也因這個家族的崛起從此“學風沾被全國及海東”。
究竟是怎樣的神奇,讓這個家族在短短的兩百年間聲名鵲起,並從此名揚天下?行走在余姚,一起追尋族中典范王陽明的成長足跡,答案或許就在那裡。
10月31日,王陽明誕辰紀念日,在余姚,陽明心市集步行街正式開市。一時姚江畔水光瀲灩,古街上人頭攢動,隻為追尋先賢足跡而來。
離古街不到一公裡,便是王陽明故居瑞雲樓。但它卻不是王陽明營造的,甚至也不是王陽明的父親——成化年間的狀元王華營造的,而是由王陽明的祖父租賃而來。王陽明無暇也無心置辦房產,為國為民,終其一世,他隻有兩袖清風。
走進故居,正堂上方抬頭可見“吾心光明”四字,既包含著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的心學悟道,也體現了他臨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最后獨白,更是對他畢其一生追求真理、心治家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王陽明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在祖父王倫、父親王華的教育影響下,加之余姚歷來崇文崇德的傳統,王陽明從小便確立了以“讀書做聖人”為“人生第一等事”的志向。這為他此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數百年間,瑞雲樓經過風,經過雨,甚至經過一時的冷落,但是,它與王陽明渾然一體的堂正之氣,卻依舊長存。如今的瑞雲樓內,增設了至善堂、傳習苑,集中展示這個家族的傳統家規。其中,至善堂內王陽明寫給長子的家書《示憲兒》尤為引人矚目:“勤讀書、學謙恭、循禮義、毋貪利……”三句成教,語重心長地告誡子女怎麼去做人,如何做個好人,字裡行間融入自己從小接受“蒙以養正”教育的點點滴滴。
后來,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陽明的訓子家規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條”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為這個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與規范。如今,這裡開辟了清廉講堂,王氏家族門風正直、為官清廉的歷史故事,在這裡一一娓娓道來。
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親民止至善,在王陽明看來,小至族箴家規,大至治國、理政,其核心理念並無二致。這已不僅僅是一代名儒對一個家族的貢獻那麼簡單了。王陽明在治理南贛期間,推行《南贛鄉約》,開啟了當地以道德教化實現鄉村治理的先河。在家則遵孝悌之義,循禮儀之規,揚文明之風﹔在鄉則相助相恤、勸善戒惡、講信修睦、息訟罷爭,這些鄉約民規與姚江王氏倡導的家訓家規如出一轍。
王陽明故居正對面有座龍泉山,山色秀美,綠樹成蔭。他在龍泉山上的中天閣曾多次講學,並懸挂校訓《書中天閣勉諸生》於堂前,告誡弟子們要虛心遜志,涵養心性,遠離物欲橫流。
龍泉山頂有“祭忠台”,是為明代翰林侍講劉球而設。王陽明在聽說劉球因直諫宦官而慘遭迫害后,登頂遙祭,寫下了“祭忠台”三字。在那個宦官專權的年代,王陽明寫下這幾個字,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盡管時光可以流逝,但是,百姓卻不會忘記每一位具有官德的人。在余姚,王陽明故居、王陽明講學處、陽明街道、陽明路、陽明公園、陽明小學、陽明中學,當地后人為之紀念的場所隨處可覓﹔以王陽明廉政思想、家教家規理念、社會教育思想為重點的學術研究和探索也在當地方興未艾﹔在寧波,則將“知行合一”理念和“知難而進”“知書達禮”“知恩圖報”一道,凝練成寧波的城市精神。一個家族規范引出的為人處世之道能上升到社會教育的高度,這是王氏家訓的思想魅力,更見証了王陽明“吾心光明”的耀眼光芒。
2、崢嶸一閣留天壤
寧波城的中心,靜靜地臥著一灣月湖。湖西數百米,有一片飛檐參差、樓閣雅潔的建筑群,在綠蔭茂林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幽雅靜謐,這便是聞名中外的天一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亞洲第一的私家藏書樓。
天一閣風雨450余載而名揚四海,不得不歸功於其創始人范欽。
走進天一閣景區西門,迎面便是范欽銅像,持書端坐於參天古木之間,一身浩然正氣。
范氏故居旁的東明草堂,是范欽最早藏書的地方。一尊巨大的上古神獸“獬豸”壁刻映入眼帘,傳說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范欽曾任明嘉靖朝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負責考核官員政績、監察官場風紀,當時他官袍上的圖案就是獬豸。
范欽一生清正廉潔,曾因揭發國戚武定侯郭勛私冒數十萬官錢被廷杖下獄。為官三十年,不管在隨州這樣的小地方做父母官,還是巡撫東南四省領兵抗倭,他都恪盡職守,但最終還是因為太過剛正而被排擠出官場。在他隨州知州離任那天,所帶的僅“文書衣物,數篋而已”。
范欽致仕返鄉后,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建天一閣藏書樓。他兩袖清風,無力購置時人所熱捧的宋元刻本,於是另辟蹊徑,專門搜集別人所不看重的“下邑陋志”“三式之書”和時人文集。幾百年之后,這些藏書卻大放異彩,成為存世文獻的瑰寶。
天一閣能夠保存至今,和范欽的家風家訓密切相關。彌留之際,范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一樓七萬余卷的古籍。“書不可分”,嗜書如命的他為天一閣立下規矩。長子大沖繼承了父親的心血,為了防止藏書流散,他為范氏子孫制定了嚴格的族規,概而言之,就是八個字:代不分書、書不出閣。
就這樣,保護藏書成了范氏族人的共同信仰。在后來近四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明清易代的離亂、太平天國的動蕩、清末鼎革的變幻,哪怕再艱難困苦,范氏族人從未有過賣書換米的念頭。
天一閣藏書樓內,閣藏插架森森,珍本燦若星漢。30萬卷古籍中,有不少館藏珍品成為研究歷代廉律清規的重要依據。鎮館之寶明抄本《天聖令》,是目前唐宋時期唯一一部存世的法律文本。它的存在為后人研究中國傳統律令提供了珍貴的樣本。
“鬆罅尚聞舂藥杵,柳蔭深護讀書堂。”這副對聯懸挂在范氏余屋東廊,形象詮釋了范氏家族耕讀傳家的情懷。這份情懷,從范欽對大量家譜的收集中清晰可見。天一閣現存家譜四百余種,多為寧波當地的名門望族所修,其中的家規家訓總少不了崇廉拒腐的為官准則。
如清代史學家全祖望家族《鄞縣桓溪全氏宗譜》中記載:“子孫學成出仕,務宜守法奉公,勤以蒞政,慈以恤民。除俸給外,一毫不取。”
又如“世界船王”包玉剛家族的《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中記載:“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左圖右史,書卷氣盈袖﹔湖光山色,清廉風拂面。正是這些家規對族中為官者清廉自守的倡導,才帶動了甬上望族的興盛不衰。
從天一閣南門而出來,行走在月湖畔,綠蔭與古巷連綿,舊宅與高樓交錯。黃宗羲與全祖望,都曾從這裡先后登上了天一閣,並在月湖畔歸隱講學。新中國成立后,寧波的藏書家、海外的“寧波幫”紛紛回報鄉梓,主動捐書資助,為重振天一閣傾其所藏。這一閣一湖,成為甬上文化的根。
3、赤膽忠心護黨章
寧波北侖區的九峰山長山崗上,清廉北侖的宣講員正向游客講述革命先驅張人亞的故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危急關頭,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秘書處內部交通科科長的張人亞,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隱蔽自保,而是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的安危。
舍不得燒掉資料,可上海又沒有地方放置。思來想去,他決定將這些文件書報,冒險從上海秘密帶到寧波鎮海鄉下去。
1927年冬,許久沒回鄉的張人亞,匆匆推開家門。父親張爵謙沒想到,兒子帶回的是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書刊的秘密任務。東西交給父親后,張人亞悄悄返回上海。
怎樣才能確保安全?幾番忖度,張爵謙編了個“不肖兒在外亡故”的故事,為張人亞和他早逝的妻子顧玉娥在家附近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墓碑上刻“泉張公墓”——謹慎的張爵謙甚至沒有將兒子的全名刻於碑上。張人亞那一側是空棺,從上海帶回來的黨的珍貴資料,就藏在裡面。
五年,十年,二十年……老父親苦守著秘密,等著兒子回來。但那日匆匆一別,張人亞就再沒回來過。
新中國成立了,張人亞仍沒有出現。張爵謙進入耄耋之年,他心想,“共產黨托我藏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共產黨”。便將衣冠塚內的文件資料取出,囑托三子張靜茂上交黨組織。
這批珍貴文獻,其中就包括《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中共二大確定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等。
張人亞的命運如何?他離開家鄉后,於1931年12月赴江西瑞金繼續革命工作,次年12月因勞累過度在蘇區病逝,年僅35歲。
歷史沒有忘記張人亞。如今,張人亞故居被建設成為清廉教育基地,設立了黨章學堂,每年有近10萬名黨員干部到這裡接受初心教育。一本本泛黃的遺物文獻,一段段歷經滄桑的事跡片段,訴說著他傳奇的一生。
近年來,寧波市委把清廉文化建設作為全市黨的建設和文化強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實現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大力挖掘各類清廉資源,積極探索講好清廉故事、展現清廉魅力、弘揚清廉價值、建設清廉陣地,形成獨具寧波特色的清廉文化品牌。
清廉文化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關鍵要在融入上做文章,將清廉文化融入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市紀委監委在全域范圍內推出“清廉寧波·你我同行”系列活動,每2個月推出一場不同主題的“走進”活動,推動清廉建設走進機關、村居、企業、醫院等各個領域,不斷擴大清廉建設的群眾參與度﹔開展“尋家風、展家風、學家風、傳家風”等系列活動,讓好家風深深植入群眾生活之中﹔發揮名人名師名醫名匠的社會效應,尋找一線教師、醫生、港口工人、公交車司機和民營企業家等優秀代表,作為全市首批清廉代言人,錄制“整點報時”公益廣告。
讓清廉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全媒體宣傳,讓百姓喜聞樂見。寧波採取VR虛擬技術、微電影、漫畫、音頻等多種形式,創新傳播內容,豐富傳播手段,讓清廉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市紀委監委將120個市縣鎮村四級清廉文化點連點成線,發布了首張全域清廉雲地圖,形成以革命教育、警示教育、基層實踐和清風傳承等基地為特色的四條“廉脈”,隻要打開清廉寧波網站、微信公眾號,或者掃二維碼,即可在線游覽或預約參觀。
各縣市紀委監委立足當地特色資源,通過開拍《港灣》清廉微電影,上演姚劇《王陽明》,排演真實案例改編的舞台情景劇,開播“清廉家風”故事會,推進醫院“四清陣地”建設,推行清廉之旅現場教學等形式,實現上下聯動,讓廉潔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風雨天一閣,甬上多才俊。古往今來,三江匯聚起清廉的力量,在傳承與發展中熠熠生輝。(記者 郝思斯 通訊員 李振興 陳科)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