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翔
2020年06月19日09:5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為確保脫貧攻堅責任到人,阿拉善左旗要求所有科級以上干部包聯幫扶貧困戶。這是2018年4月,王曉東到巴彥浩特鎮伊和呼都格嘎查看望他幫扶的貧困戶莫日根其木格。王希龍 攝
“曉東,你今天好像不太對勁,咋這樣出汗?先休息一會吧。”“我再堅持一陣,問題不大,現在是談話攻堅期,要抓緊時間突破。”這是發生在專案組同事和王曉東之間的一段對話。
拖著疲憊的身體完成了一整天的談話后,王曉東趴在桌上想歇一歇,卻靜靜地睡著了,再也沒有醒來。那一刻,是2019年8月22日21時09分。
王曉東,曾任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主任,是遠近聞名的辦案能手,被評為自治區紀委監委首批“執紀監察尖兵”。2019年初,他被自治區紀委監委抽調參與專案后,又連續參與兩起“案中案”的審查調查工作,並獲得全區專案審查調查工作重大貢獻獎。
知重負重,哪裡需要就沖到哪裡
王曉東出生於河南省鎮平縣,但其成長、成家、就業都在阿拉善。1993年7月,20歲的王曉東從警校畢業后進入阿拉善公安系統工作,從基層一線做起,一干就是22年。
“曉東特別憨厚,但身上也有一股特別的認真勁,他從最基層的民警崗位干起,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干得非常出色。”阿左旗公安局政委蘇民憶起王曉東時連用了兩個“特別”,說他像一顆釘子,干什麼事都得釘緊了還得打個彎兒。
穩重可靠、踏實能干,是王曉東在大家心中共同的印象。2015年,當地紀檢監察機關亟需專業辦案人才,組織上決定調他到阿左旗紀委工作。
離開熟悉的環境,脫下穿了22年的警服,任誰都會有些不舍。但王曉東沒有二話,很快就來旗紀委報到。
和王曉東的第一次談話,就讓時任阿左旗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常文秀印象深刻。往往是自己說幾句,對面這個蒙古族漢子才回一句,但都是那麼堅定有力。
“紀委查的是領導干部,是要得罪人的,你怕不怕?”
“不怕!”
“紀委工作特殊,平時也比較辛苦,一上案子可能要幾個月,十分耗時耗力,你願意來嗎?”
“這是我的工作,我願意來!”
……
沒有什麼大話,但說到做到、踏踏實實,這就是王曉東的本色。
一到阿左旗紀委,王曉東就立即投入大量精力自學理論政策、紀法條規,快速進入角色。加之經驗豐富、辦事嚴謹,他的能力和態度很快得到了大伙兒的認可。
不久之后,阿拉善盟首例“打傘破網”案件線索由阿左旗紀委承辦。線索僅是涉案人員的幾頁供述,被反映對象又是具有很強反偵查能力的公安干警。啃硬骨頭,時任紀委領導首先想到王曉東。
王曉東態度堅決:“掃黑除惡是政治任務,我們責無旁貸!”他連夜組織團隊,開展細致調查。在厚厚的賬單中,鎖定了一名個體戶作為關鍵突破口,成功獲取幾名民警充當“保護傘”的証據,讓以身試紀試法者受到了懲處。
面對艱巨繁重的審查調查工作,王曉東從來都是任勞任怨、沖在一線。僅2019年,王曉東就連續被抽調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阿拉善盟紀委監委的三個專案。
在他參與查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1·09”專案中,多名涉案人員長年在政法機關任職,反偵查能力很強,且案發時間久遠,審查調查難度很大。
知重負重,哪裡需要就沖到哪裡。王曉東作為外調小組骨干,既承擔談話核實工作又負責外查取証工作,累計行程幾千公裡。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隻要組織需要就義無反顧地往前沖。”王曉東的妻子常麗貞說,剛開始看曉東出門還會問一句“遲一天去行不行”,后來就不問了,因為得到的回復總是“工作上的事遲一天也不行”。
工作上遲一天也不行的王曉東,生活上卻總是“遲到”。
2018年8月,兒子考上外地的大學,王曉東答應送他去學校。然而當時他參與的一個專案到了關鍵時期,實在走不開,隻能辛苦從沒單獨出過遠門的妻子去送孩子。
又過了一年,兒子大二馬上要開學,在外辦案、一暑假都沒顧上兒子的王曉東訂好了8月26日回阿拉善的機票。兒子滿懷期待,王曉東卻突然撒手而去,留下了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
王曉東犧牲后,原本時常念叨父親的兒子好像突然長大了。這個小男子漢經常擦干眼淚安慰媽媽:“媽媽,我們就當爸爸又出差了……”
愛鑽研,多難的案件也能突破
特別愛學習,特別愛鑽研,是阿左旗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對王曉東的共同評價。
剛到紀委工作時,王曉東從來不顯擺自己20多年的從警辦案資歷,而是認准新兵定位,如飢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等紀法條規,都是他的案頭書、床頭書、手頭書。有的書翻散頁了又重新裝訂起來,有的磨破了就用膠帶粘起來。
王曉東對知識的渴求,有時候到了著迷的程度。一次他到阿拉善盟紀委監委辦事,可走到盟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李巧霞辦公室裡,就拔不動腿了。原來,他看到桌上有一本剛剛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釋義》。
“當時我辦公室剛好有兩本,就借給了他一本,沒想到他拿回去把書頁都翻爛了……”回想起借書時王曉東的神態,李巧霞忍不住笑了,笑著笑著又哭了。
2017年,面對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司法的新要求,王曉東自我加壓,反復梳理辦案流程,編制了一整套容易掌握且操作性強的執紀執法工作模板。這套花了他3個多月時間、厚達100多頁的模板材料,成了阿左旗紀委監委培訓辦案新人的教材。此后,他還根據相關紀法文書,將模板更新完善了兩次。
“建立模板是個很麻煩的事情,需要足夠的紀法功底和過人的耐心。從來沒有人要求他做這個事,曉東全憑自覺主動挑起了這個擔子。”阿左旗紀委常委王多杰感慨地說。
模板完成了,王曉東的辦公室也成了“專家門診”,大家辦案過程中遇到大小問題都跑來請教他,親切地喊他“東哥”。他來者不拒,熱情認真地講解,傳授經驗。
“我們叫他‘東哥’,不是因為他歲數大,而是他對人好。”說起王曉東,比他年長的同事李虹終究沒忍住淚水。
李虹曾負責查辦一起牧場負責人涉嫌優親厚友案件。由於辦案經驗不足,她便向東哥請教。王曉東態度十分溫和,一邊鼓勵一邊給她提出建議。
“他說我之前工作做得都挺扎實的,但是認定違紀違法行為需要言辭証據和書証物証等互相印証,不能隻憑會議記錄就認定,還要找相關人員談話,固定書証物証。”李虹說,從此她便牢固樹立了証據意識,在紀檢監察工作上也正式入了門。
被王曉東帶入門的還有很多人。阿左旗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干部王希龍就是其中一個。
剛到紀委監委工作時,王希龍性格有些毛糙。為磨煉他的性子,王曉東讓他從最基本的整理資料、裝訂案卷開始。王希龍剛開始還不太理解,發了些牢騷。一次辦案需要緊急調取一份資料,王希龍把一大疊資料拿出來從頭開始翻找,王曉東卻直接說出在第幾卷第幾頁,找到后果然就是。王希龍徹底服了,至此一口一個師父叫了起來。
“他平時話不多,但一進談話室就好像變了個人。”除了同事和家人,王曉東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談話對象。不善言談的王曉東,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談話專家。
同事那日蘇回憶,王曉東談話時一般都會從聊家常開始,先讓談話對象放鬆下來,然后再談政策、談紀律、談信仰,在關鍵時刻再突然拋出關鍵証據。幾板斧下來,再難的案件也會被撕開缺口。
一次,在和一名涉案工程老板談話時,遲遲未有進展,王曉東便跟他聊起了家庭和工作。談到自己參與過的工程,被談話人興奮起來,從建筑構造、施工進程到物料採購經驗,講得頭頭是道。
就在談話對象講到興頭上時,王曉東一盆冷水冷不丁潑下來:“據我所知,你的工程隊隻有二級資質,根本承接不了這樣的工程,是誰幫你牽的線?”
被拿住七寸的談話對象瞬間卡了殼。“沒想到連這個你都懂……”沉默許久,談話對象終於道出了背后的關系網,案件就此順利突破。
然而,談話對象不知道的是,為了摸清情況,王曉東常常加班到深夜。從談話對象基本情況、社會關系,到涉及企業情況、交易往來等,都深深地刻在腦子裡。“不打無准備之仗”,這是王曉東的工作信條。
在王曉東的辦公桌上,十幾本厚厚的筆記本格外顯眼。記者細細翻看,竟然發現其中三本完完整整地抄錄著黨章。
“審查調查,攻心為上。東哥常說,審查調查是為了治病救人,要幫助犯錯誤的同志找回初心,而黨章就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說起王曉東抄錄黨章,那日蘇道出了原因。談話遇到瓶頸時,王曉東經常讓談話對象回想一下黨章和自己入黨志願書的內容。
“當聽到東哥一字不落地復述黨章對黨員干部的要求時,這些談話對象通常都是先震驚后沉默,有的回想起自己從未認真讀過黨章時連連搖頭,有的甚至直接掩面痛哭。”那日蘇說,到這時候,談話對象最后的心理防線已經被攻破了。
“曉東就是愛鑽研,啥事都要搞出一個名堂。”李巧霞說。在紀委監委工作的四年中,王曉東參與談話上千次、制作筆錄數百份,外出取証次數更是數不勝數。他所參與辦理的案件,很多成為紀檢監察系統的精品案件。
群眾利益一毛錢不少,送禮說情一毛錢不要
一個手機、一雙鞋、兩套運動服、一件外套、一瓶大寶、一塊香皂、一把剃須刀——這是同事整理的王曉東的全部遺物。
王曉東常年穿的衣服就那幾件,同事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夏天是一件白色帶藍花的T恤,冬天相對較好的衣服就要數那件灰色呢子大衣了。開的車是老款桑塔納,每年總得修幾次,車窗進風,座椅磨得發亮。
有同事打趣他說:“東哥,你好歹是個領導干部,也該打扮打扮。”每次得到的回應都是王曉東標志性的嘿嘿一笑:“這樣就挺好。”
對自己生活看得淡,對群眾的利益卻非常看重。王曉東常常能在與群眾交流中發現線索,並且揪住不放,不挖出侵犯群眾利益的“毒瘤”誓不罷休。
阿拉善地廣人稀,面積相當於浙江、江蘇和寧夏的總和,人口卻隻有20多萬。往往一天跑二三百公裡路,隻能走訪四五戶牧民。為了維護群眾的利益,王曉東卻總是說走就走。
一次接到群眾反映巴音毛道農場副場長在土地補助方面涉嫌優親厚友的舉報,王曉東叫上同事王希龍又出發了。早晨8點出發,200多公裡的路兩人走了三個多小時。
到達目的地,拖著快顛散架的身子,王曉東馬不停蹄開始了逐家逐戶的走訪。從查看簽訂的合同文本,到實地測量土地面積,兩人待到第三天才回去。
舉報人老王覺得這個同姓的“王主任”外表看起來有點“粗獷”,干起事來卻是細致無比。本以為調查結束了,沒想到過了半個月王曉東又來了。這次他再次核對了一些數據,還叮囑老王不要怕,說紀委監委就是給老百姓撐腰的。
之后又過了幾天,王曉東第三次來到農場。這次,他帶來了處理結果。不僅組織召開會議,宣布了對被舉報人的處分處理決定,還向大家展示了收繳違紀資金的票據,並現場督促農場負責人對下一步整改作出表態。
老王等人覺得這個紀檢監察干部挺靠譜,想請他吃飯,卻被他拒絕了。在王曉東看來,這都是本分工作。
幾年來,王曉東查辦損害群眾利益案件30多件,有的案件涉案金額很小,但他常說:“就是侵犯群眾一毛錢的利益,我們也要給群眾一個交代!”
經常下鄉走訪,王曉東還練就了一個本事,對去蘇木鄉鎮的道路很熟悉,到哪個蘇木多少公裡幾乎脫口而出。
阿拉善三分之一是沙漠、三分之一是戈壁、三分之一是荒漠草原。在茫茫戈壁荒漠中根本沒有方向感,別說導航,許多地方連信號都沒有,王曉東卻總能准確地找到要走訪的牧民家。
“有一次我們從一個牧民家到另一個牧民家,直線距離超過10公裡,而指路的人隻記得大致方向和下一個走訪對象家院子裡有棵大樹。”跟王曉東一起下過鄉的同事賈婷婷說,王曉東開著車帶著她先走大路再走小路,最后實在沒路了硬是順著車轍找到了這戶牧民家。
“看我是個小姑娘,東哥還特別提醒我,到牧民家走訪時,人家倒的水一定要喝,不能有嫌棄的表情。”賈婷婷說,正是靠著這樣的真心,王曉東敲開了一個個群眾的心扉。
“群眾利益一毛錢不少,送禮說情一毛錢不要。”這是王曉東一直秉持的原則。為了百姓利益他敢於擔當碰硬,在人情和誘惑面前他堅守原則不為所動。
一次,在查辦科級干部陳某優親厚友、違規發放補貼的案子時,陳某委托中間人找王曉東說情,希望網開一面。面對朋友的請托,王曉東絲毫沒有動搖,最終依規依紀依法查辦了該案,為此曾經的好朋友成了陌路人。后來,王曉東出差路遇這個朋友,經過細心地做工作、講道理,最終得到了朋友的理解。
平時總是樂呵呵的王曉東,一談到紀律卻總是嚴肅起來。他對同一科室的干部們嚴格要求:“收受賄賂、疏通人情,都是知紀違紀、知法犯法,是堅決不能碰觸的,這是紀法底線、辦案底氣。”
這個在違紀違法人員面前鐵骨錚錚的蒙古漢子,卻始終覺得對家人有所虧欠。隻要有機會回家,他一定會去早市買菜,一定會去看望父母,一定要干完所有的家務——仿佛隻有這樣,才能彌補不能常伴家人左右的愧疚。
“工作的事情,他從來不在家裡說。而他辦的那些案子的代號,我也不知道代表著啥,隻知道那是曉東又一次出差的時間。”常麗貞說,“每次看到曉東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他能睡個放心覺,睡到自然醒。”
一路奔跑、一直奔波的王曉東睡著了,但他忠誠履職、知重負重、苦干實干的精神卻激勵著許多人。
對蘇木道路逐漸熟悉的賈婷婷收拾好行李,准備再次下鄉了﹔已是查辦案件老手的王希龍整理好案卷,開始核實下一個線索﹔仍有些緊張的那日蘇閉目回想了一下東哥傳授的經驗,坐到了主談人的位置上……
他們將繼續在監督執紀執法的道路上前行,永不言退!(本報記者 毛翔)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