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反腐倡廉

《中國醫生》熱播,這些片中的醫生就戰斗在抗疫一線

2020年02月15日16:24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原標題:《中國醫生》熱播,這些片中的醫生就戰斗在抗疫一線

  

  “因為高顏值學霸醫生徐曄,看了《中國醫生》,然后嘩嘩嘩流眼淚,因為別的醫生。”

  “謝謝你們穿上白大褂裝扮成天使的樣子拯救每一個人,雖然,你們也是普通人。”

  最近,紀錄片《中國醫生》持續熱播網絡,引發觀眾共鳴。人們不僅記住了片中展現的十幾位中國醫生,共情於他們救死扶傷的點滴細節,以及他們作為普通人的真實悲喜,甚至也為他們的命運而揪心。

  此刻,不少片中人就戰斗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這些戴上了口罩的白衣天使,你還認得出嗎?

  01

  當熱愛生命的人們被尿毒症判了“無期徒刑”,伴隨他們的將是終其余生的透析,好在他們並不孤單。《中國醫生》裡,展示了作為腎病專家的他,與透析18年的患者朝夕相處的感人故事。

  2013年,他作為當年唯一一位醫療界人士,當選浙江省杰出青年。2015年,他成為浙江省人民醫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院長。成長中的他,從未忘卻的是作為醫者的初心。

  作為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長,他帶領戰友們參加過菲律賓台風、麗水山體滑坡、利奇馬台風等一系列救援。疫情暴發后,他向院黨委列出6條理由,主動請纓奔赴一線。十多天來,他一直戰斗在武漢的方艙醫院。

  一線講述

  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何強:方艙醫院患者睡上了席夢思

  我們在2月3日晚,接到了馳援武漢的通知,第二天一早,直接開汽車出發,經過10個小時長途跋涉,晚上六點半抵達武漢。

  我們被安排在江漢方艙醫院進行救治工作。頭天晚上,就收了900多個患者。方艙醫院是個新事物。患者收治進來后,要明確什麼時候發的病,什麼時候做的核酸檢測,是不是輕症患者,目前治療是否到位,下一步怎麼治療。患者病情隨時在變化,得把重症患者篩出來,轉到定點醫院﹔符合條件的盡早出院。另外還需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量很大。

  幾天前,我被派到武漢市黃陂區,建設新的方艙醫院。現在我們建方艙醫院更有經驗了。新建的方艙醫院更符合傳染病的救治體系和流程,設施更好,醫務人員更充足,后勤保障也更給力。在江漢方艙醫院,沒有保暖措施,隻好用電熱器。現在我們裝了暖氣,醫院裡還配有液晶電視、WiFi、移動充電寶、生活洗漱用品等。病人的住宿環境也更加舒適,睡的都是席夢思。

  02

  《中國醫生》攝制組拍了他搶救孕婦的感人故事。由於部分鏡頭沒補拍,他的面孔未能出現在已經播出的片子裡。總導演張建珍多次聯系他希望補拍,他回復說:“你們已經做得很好了,為醫生發聲就行,最終受益的是患者。我個人無所謂。”

  他是尹萬紅,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該院第一批馳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他的故事,將在《中國醫生》后續劇集裡播出。

  一線講述

  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尹萬紅:想家,但舍不下這裡的醫生同行和病人

  1月26日下午,我們正式進駐武漢市江漢區紅十字會醫院。醫院離疫源地華南海鮮市場隻有1.5公裡,而且是一家二級醫院。這裡承載了大量病人,當地醫務人員都在超負荷運轉。我們剛到時,真的特困難。

  當時在會議室聽院長介紹情況。那時候他們不管是領導團隊還是醫護人員,一天都睡兩個小時不到。醫院隻有三四百張床位,每天要接診容量三倍的病人。院長說,沒有時間計劃,每時每刻都是問題,隻能每天先解決今天的問題。

  我們分析,病人量太大了,我們不應該來這裡揚湯止沸,就算充實到每個科室,無非多了幾個人,緩解不了壓力,必須從機制上解決問題。第二天,我和領隊們一起到行政樓跟院領導討論,建議先停一下,把救治的機制建好。

  我們擬定了解決方案:按照傳染病院的要求對院區進行改造。結合既往研究經驗,劃分輕、中、重病區。擴展重症救治空間,建了兩個戰時ICU共35張床位,集中重症救治物資。我們把四川醫療隊的重症醫生,置換協調到重症病房,形成了重症救治組。因為是臨時組建的團隊,各方面還不順暢,我們就熬夜寫了基本診治規范、日常工作流程等,幫大家快速上手。病人方面,我們對可能加重的病人進行了篩查,建立了會診制度。我們還跟后勤、指揮層溝通,根據需要進一步完善救治條件。每天滿負荷,經過一周的艱難運作,開始走上正軌。

  我預料到會先派我過來。鐘南山院士也說了,這次救治的關鍵就是重症病人。加強對重症病人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而重症醫學正好是我的專業。最初出發時,我心裡清楚得很,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到現在接近三周了,我很想家。這些天,每天相伴的是以超強韌性默默堅守的同行,看到的是病人們充滿期待的眼神。我們舍不下這裡的醫生同行和重症病人,一定要堅持下去。

  03

  就在去年,他剛剛當選了“中國好醫生”。你想要了解他的故事嗎?那就靜候《中國醫生》后續的劇集吧。

  2003年抗擊“非典”,他就在一線的發熱門診工作﹔此次疫情暴發,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的他,率先奔赴最前線。

  一線講述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施秉銀:艱苦戰斗的日子充滿感動

  疫情暴發后,我一直寢食難安。接到國家衛健委馳援武漢的命令,我和三位同事逮上一列慢車就趕了過去。我們被分配到湖北省人民醫院,接管兩個病區。對接好后,我即刻跟總院聯系,要求立即組建一個150人的團隊。大家踴躍報名,不到3個小時就把名單和身份証號搜集全了,所有人都是自覺自願。最后根據要求,我們一共有133位醫護人員來到一線。

  我們接管的兩個病區,每天有70多位危重病患需要治療和護理。在病房戰斗6個小時,這不是太大問題,最主要克服的困難是穿上防護服以后的憋悶和行動不便。穿戴防護設備,前后共有14個步驟,要半個小時。上完頭一個班次,不少同志都被磨破了面部皮膚,但大家沒有任何怨言。

  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但艱苦戰斗的日子裡也充滿了感動。和我一同抵漢的石秦東教授,出發時默默背上了呼吸機專用的雙頭氧氣表和連接管路。這些設備擱在背包裡很沉,但他說怕前方萬一沒有會耽誤搶救。后來這些東西真派上了用場。第一個夜班,病區主任就對每一位患者進行了查體、查房和詢問。護理人員每天都會在床頭跟患者溝通,送上一杯熱水。大家的不離不棄,讓患者非常感動。一位患者給護士鞠了一躬,哽咽地說:“如果我能活下去,一定到西安看你們!”

  前天,一位年輕護士的外婆去世了。家人沒有跟她講。后來,她還是在微信裡看到了消息,沒忍住,哭了。我們第一時間去安慰她。她說,武漢需要我們,外婆在天之靈,一定能夠原諒。她的愛人是一名軍人,在安慰她時寫了9個字: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上!

  04

  “我現在是主任醫師,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在《中國醫生》中,因為這樣一番掏心窩子的話,讓他圈粉無數。

  從大年二十九到現在,他一直在戰斗在中風急救的一線。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做好中風手術。

  一線講述

  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朱良付:我們一直在守護生命通道

  醫療界的傳統,主任們習慣把大年三十或初一的班排給自己。因為疫情,我初一值班時接到通知,全省醫護人員取消休假返院上崗。大年二十九到現在,我一直呆在院裡。

  中風急救是急救一線,雖不是抗擊新冠病毒的一線,但也可能和病毒發生“遭遇戰”。面對風險,理論上最安全的辦法,是關閉急救通道。但我們深知自己的責任,一直堅持接診。

  眼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分重視防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去做中風急救。我們給一線隊員配備了護目鏡、N95口罩等防護裝備,組織大家學習防護知識。我們制作了疑似、臨床診斷和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卒中患者的急救預案,讓大家“成竹在胸、臨危不亂”。我們還調整了接診流程,病人來了分診台先測體溫、追問病史,並採用了讓家屬和患者簽署告知書、病人住院安排單間、加強篩檢等措施,確保把中風患者中的感染者篩出來,盡量做到術前識別、術后不漏。

  3周多來,我們接診了大約200多位中風急救患者,做了20台急診手術。疊加了防疫的要求后,原本辛苦的工作更加壓力山大,但大家都沒有任何怨言。因為每個人都明白:不管多難,我們一定要把這條生命通道守住。

  出現在紀錄片《中國醫生》中,目前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醫生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醫院(原安徽省立醫院)血液科的張旭含醫生,以及在浙江抗疫一線的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潘紅英醫生,等等。他們和千千萬萬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醫生”。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責編:高巍、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