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反腐倡廉

不取於人謂之富 不辱於人謂之貴

余足雲

2018年11月28日09:1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不取於人謂之富 不辱於人謂之貴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對於黨員干部來說,必須注重內在精神、人生價值和高貴品格的修煉與養成。精神“富”、人格“貴”,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為官。

“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這是《孔叢子》一書中子思所闡述的關於“富貴”的觀點。在子思看來,不貪取不義之財,不喪失節氣風骨,才是富貴之真諦所在。這句話,對為官者很有警示意義:升官發財須有道,要清正為官,正氣做人,不能為了求富、求官屈從於人,甚至放棄人格與尊嚴。

然而,秉持“‘富’即腰纏萬貫、坐擁金城,‘貴’即爵高位重、手握重權”觀點的,還是大有人在﹔為求財富、為求權位不擇手段、卑躬屈膝,破紀違法者,也是不乏其人。殊不知,放縱貪婪欲望,縱然是富可敵國、權傾天下,亦不過是以手捏水而終不得,隻會落得個生前身后一場空罷了。

孟子認為“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不取”或者“慎取”是保持廉潔操守的一個要訣。在這方面,許多古人都達成了共識。東漢學者王逸曰:“不受曰廉,不污曰潔”﹔明代思想家薛瑄在《從政錄》中提出了廉潔之士的“三不取”,即“見理明而不妄取者為上,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在歷史長河中,諸多清官廉吏都是“不取”理念和精神之踐行者、堅持者。

元代曹鑒為人以清介見稱,不義之財一毫不取。他在任湖廣員外郎時,有一故舊下屬顧淵伯,贈其一包辰砂。曹鑒隨手放進一個小箱子,半年后用辰砂合藥,發現其中夾雜了三兩黃金。曹鑒驚嘆地說:“淵伯以為我是怎樣一個人啊!”此時,顧淵伯已死,曹鑒將他兒子叫來,退回黃金。清代廉吏張鵬翮,居官“不受官屬一錢,不取民間一物”,康熙盛贊其“天下廉吏,無出其右”。后來,張鵬翮擔任吏部尚書,為拒絕說情、請托之人,在自家廳堂挂上關公像,旁有周倉持刀侍立,凡有親朋私相請托,他便指著塑像說:“關聖帝君在上,豈敢營私徇隱!”“周將軍手中的青龍偃月刀很鋒利,你不懼怕嗎?”張鵬翮為官50余年,“終身一繭衾,食無兼味,亦無田廬。有書樓數間,荒田數畝而已”。

在名利誘惑面前,還要看氣節操守。古人雲: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隻有不忘廉恥、不屈於人,才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所誘惑,始終保持廉潔本色。眾多有節之士,在財富誘惑、權貴威逼之下,用錚錚傲骨和凜然正氣詮釋了“富”與“貴”的真意。反之,那些為苟求榮華富貴而不講廉恥、喪氣失節之人,終將為世人所唾棄。南宋吏部尚書許及之為求升官,極力巴結韓侂冑。一次,韓侂冑過生日,許及之來晚了,竟然從狗洞中爬入。后又去拜見韓侂冑,哭訴自己久不升官,最后竟然屈膝下跪,磕了幾個響頭才起身告別而去。如此情狀,也難怪許及之被后人譏諷為“由竇(鑽狗洞)尚書”“屈膝執政”。

現實中,也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在貪欲驅使下,竟然不顧氣節、不講廉恥,心甘情願受制於人,在金錢、美色面前毫無骨氣、人格可言。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對於黨員干部來說,必須注重內在精神、人生價值和高貴品格的修煉與養成。精神“富”、人格“貴”,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為官。

(責編:呂騰龍、李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