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7日10:3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圖為景龍呈(中)走訪文峰鄉土門村貧困戶,面對面傾聽群眾意見和建議。(圖片由通江縣紀委監委提供)
4月20日,一場傾盆大雨突襲群山環抱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下午剛一上班,通江縣紀委監委干部袁大坤就發現自己的微信被80公裡外的一條消息刷了屏——“13時05分,通江縣委第二巡察組副組長景龍呈因公由鐵溪鎮返回縣城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殉職。”
同一條噩耗在袁大坤的幾十個微信群轉發,留言不斷地彈出,迅速累積到上百條。震驚、惋惜、悲痛的情緒溢出屏幕,和窗外的陰雨攪在一起。
7月19日,巴中市委追授景龍呈“巴中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逝者的背影漸漸遠去,對他的記憶卻愈加清晰。
同事眼中的他——
對事業無比熱愛
通江縣財政監督檢查局原副局長肖靜回憶說,事故發生后,整理景龍呈的遺物時發現,他的外套兜裡還裝著一瓶藥。
2017年2月,因長期高強度、高負荷工作,景龍呈患上自身免疫性腦炎。出院后,盡管醫生再三叮囑要至少休息半年時間,但他還是堅持回到工作崗位上。
“他總說在家待一天也是一天,不如去單位上班。”肖靜告訴記者,景龍呈是個“一刻也閑不住的人”。
在文峰鄉土門村當第一書記時,景龍呈整日奔忙在幫扶路上。但遇到局裡開展財政專項檢查工作,這位十幾年的“老財政”還是要抽時間回來幫忙。
隻要談起工作,沒人能拗得過他。在同事們的記憶中,“局裡事情這麼多,我在就能多幫你們分擔一些”,是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巡察工作是苦活累活,還是得罪人的活。一些同志在參加一次后,就以各種理由推托不再參加第二次。但景龍呈卻參加了三次。
想起兩人在巡察組相處的點點滴滴,第二巡察組組長周凱濕了眼眶。對周凱來說,景龍呈是他的好搭檔、好戰友,他總希望每輪巡察都能與他搭檔。
巡察期間,周凱見到景龍呈總是利用原本就少的休息時間回單位加班趕工作。“我便勸他,如果確實忙不過來,請一兩天假也是可以的。”
周凱的好意被景龍呈婉言謝絕。在他心裡,自己累一些沒關系,但規矩不能破。
“他常說,我們去巡察別人,就要給別人樹立好的榜樣。如果我們都不遵守紀律,讓別人怎麼看?”當初好搭檔的這句話,一直縈繞在周凱耳旁。
山路盤桓,重整行囊的周凱繼續走在巡察路上。望著路邊的崇山峻嶺,他覺得渾身更有力量。
村民眼中的他——
對群眾滿腔真情
“扶貧隊隊長難當!!!”2016年4月11日,景龍呈在自己的QQ上寫下了這樣一句簽名,並在句末加了三個感嘆號。
他所挂職的土門村平均海拔850米,是一個典型的深丘旱山村,全村無產業、無集體收入,基礎設施落后。景龍呈憑借對群眾的一腔深情,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讓土門村短時間變了樣。
“老景讓我重拾當好村干部的信心。”雖然比景龍呈大17歲,土門村村委會主任潘慶泉還是習慣稱呼他老景。在土門村的那段時間,兩人走村入戶形影不離。老景的過硬作風,一點一滴都感染著他。
實施精准扶貧,首要在精准識別,這也是景龍呈到土門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通過一家一戶的走訪,到縣城相關部門調取數據分析,景龍呈仔細比對了幾天幾夜,最終把一些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篩選出來。
名單的公布在村子裡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被清退的非貧困戶產生了抵觸情緒。“咱們必須到村子裡宣傳扶貧政策,讓大家把心裡想不通的、不平衡的地方都講出來。”景龍呈跟潘慶泉商量。
無論是集中開院壩會,還是在村民家中一對一講解,這場持續一周的扶貧政策宣講會在村干部和村民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也化開了村民的心結。
潘慶泉記得,那個星期景龍呈一直守在土門村,沒有回縣城。第三天下了場好大的雨,等到景龍呈深一腳、淺一腳如約來到村民家中時,他的衣服都濕透了。“看見他渾身滴水還忙著跟老鄉聊天,我們隻好從老鄉那借了一套衣服給他先換上,等衣服干了再還回去。”潘慶泉回憶說。
以最終擬定的貧困戶名單為藍本,並對民意進行收集整理,在景龍呈的推動下,一份嶄新的《土門村脫貧攻堅工作規劃》出爐,土門村脫貧的美好藍圖徐徐展開。
土門村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劉傳友感慨,景龍呈是扶危濟困的“及時雨”,哪裡有群眾遇到了困難,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劉傳友曾在核桃產業園套種了100畝西瓜,當年6月西瓜成熟后,由於道路不暢,銷售成了問題。景龍呈四處聯系親朋好友、瓜販小攤幫忙銷售,還把剩余的西瓜拉到縣財政監督檢查局,推薦同事們購買,劉傳友的西瓜最后銷售一空。
如今,村委會辦公室門前的斜坡上,還能依稀辨認出菜畦的模樣。景龍呈從家裡帶來了電飯煲、泡菜壇子,自己種菜、做飯,有時還請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品嘗他的手藝。
“老景不僅把土門村當作他的事業,更把這兒當成自己的家。”潘慶泉說。
親人眼中的他——
對家人無盡牽挂
在通江老縣城一處鬧市區,有一棟修建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景龍呈就是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光。狹小的臥室裡,80多歲的老母親從衣櫃裡拿出一個塑料袋,她一雙一雙碼著親手給兒子做的布鞋,忍不住淚如雨下。
由於妻子在偏遠鄉鎮工作,兄弟姐妹常年在外務工,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落在景龍呈肩上。雖因工作繁忙與家人總是聚少離多,但景龍呈對家人的愛從未因此減少半分。
2016年7月,景龍呈的母親因病住院,財政監督檢查局的同事們知道后,相約晚上下班后一同看望。不承想,大家拎著鮮花水果剛走到病房走廊,就被景龍呈攔在了門外。
“我媽這會兒剛睡著,進去后肯定會把她吵醒。”他有點不好意思,指著走廊的一排長凳說,“不如咱們就在這兒坐一會兒怎麼樣?”
這個巴山漢子對工作有著錚錚鐵骨,在心底為家人留下了方寸柔情。
景龍呈不喜歡照相,留下最多的是與家人的合影。老房子的客廳牆上正中央,懸挂著一張全家福。照片中,縣裡的紅軍廣場前,一個大家族其樂融融。
工作繁忙的他,分外珍惜陪伴家人的每分每秒。身邊朋友都知道,景龍呈有三大愛好——做菜、釣魚和打乒乓球。妻子林梅平時工作在幾十公裡外的回林鄉,兩人隻能周末見面。“一到周末,他就在廚房裡忙活,我負責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回憶起這些,林梅臉上浮現出久違的笑容,“他經常給我們做各種菜,特別是魚。”
虧欠最多的,或許是在綿陽讀寄宿初中的兒子強強。被抽調參加巡察工作后,景龍呈常利用少有的休息時間來單位加班。“你怎麼不趁孩子放假去綿陽看看?”看到給兒子打完電話的景龍呈,有同事忍不住問。
“這不是工作的事走不開嘛,我在還能多幫你們分擔一些。”景龍呈又搬出了自己的口頭禪,“小景很懂事,我們挺放心的。”他語氣低了下去,似乎是心虛、又是愧疚地嘆了口氣。
“小時候特別喜歡雨天,聽著窗外的雨聲。你也總是帶著我在雨中走,和我談我的生活、學業。”在一篇作文中,強強如此回憶和爸爸一起走過的雨季。兒子懂得,父親是在用陪伴這一最朴素的方式詮釋那份深沉的愛。
對景龍呈的家人來說,他並未離去。
在景龍呈的臥室裡,一切還是老樣子。床頭櫃上整齊地擺著一摞書,其中一本《干部法律知識讀本》還未讀完,上面用鉛筆認真做了標注。一張他用過的紅色督導証依然挂在老房子門廊處的柱子上。
老母親顫巍巍地抬起胳膊,小心翼翼把新納好的鞋底裝進塑料袋,放回衣櫃原來的位置,口中喃喃地說著“等得閑了再接著給兒子做鞋”……(記者 王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