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反腐倡廉

尋找景龍呈

陳鬆

2018年08月06日14:51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尋找景龍呈

一次令人痛心的意外,讓景龍呈的生命年輪定格在42這個數字上。

斯人已逝。但過往3月,“景龍呈”這個名字卻從通江、從巴中不脛而走,傳遍巴山大地。

與他曾有過交集的人們無不扼腕、無不痛惜。

他的朋友們說,景龍呈是“鐵腦殼”,隻講原則不認情面﹔

被他巡察單位的干部說,景龍呈是“緊局長”,不放過任何一個違規違紀線索﹔

通江縣文峰鄉土門村村民說,景龍呈是與我們同坐一條板凳的“鄉裡人”﹔

……多重的面孔下,景龍呈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流火七月,在這片浸染著革命先輩熱血的紅土地上,記者尋找著,思考著。

一本筆記 詮釋使命擔當

2018年7月19日,記者走進通江縣委巡察辦510室,景龍呈曾經使用的辦公桌干淨整潔,仿佛他從未離去。在第二巡察組工作記錄上,他的簽名永久停留在2018年4月19日。

4月20日中午,在從鐵溪鎮開展巡察返回縣城開會路上,景龍呈因車禍遇難。

景龍呈什麼樣子?“他中等偏胖的個子,圓圓的臉龐上架著一副眼鏡,顯得儒雅,永遠都是樂呵呵的。”縣委第三巡察組組長靳選斌的話讓記者對景龍呈有了初步印象。

“但給人春天般溫暖的景龍呈對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眼裡卻容不下沙子。”靳選斌話鋒一轉。

2014年,在景龍呈擔任縣財政監督檢查局副局長后,與時任局長靳選斌共事4年。讓靳選斌記憶最深刻的,是2016年的一次檢查。

當年10月,縣財監局開展財政資金安全檢查時,景龍呈發現三合鄉財政所原副所長向某涉嫌多次挪用單位公款,數額巨大。“當時有人建議,都是財政系統干部,敦促他立即繳回挪用款,給予黨紀處分即可。”靳選斌回憶,但景龍呈找到靳選斌,說明不“放水”的原因。隨后,縣財監局將這個重大線索移交紀檢部門,通江縣紀委監委最終對向某啟動紀檢監察程序,並移送司法。這是通江縣監察委員會成立后首例留置案件。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年來,正因為景龍呈在財政監督檢查和巡察工作中要求極為嚴格,不少敬畏他的人稱他為“鐵腦殼”“緊局長”。

通江縣一名縣局領導到巴中市開會,報銷了750元差旅費,景龍呈在檢查查閱會議通知時,發現明確規定食宿費該由市局承擔,按規定生活補助不能回單位報銷,於是他找到這位領導說明情況,該領導紅著臉退回了這筆不應報銷的生活補助。

鐵面無私,敢於逗硬,這就是景龍呈。

縣委第二巡察組組長周凱與景龍呈共事兩年,他告訴記者,2017年景龍呈被抽調參加縣委第三輪巡察。在圓滿完成任務后,他又主動申請參加第四輪巡察。縣級巡察范圍相對較小,人緣關系復雜,有人善意地勸他說,“縣一級是熟人社會,容易得罪人。”但他說,“我從事的財政監督檢查本身也是得罪人的工作,但我沒有整人害人之心,正因為是熟人,寧願現在聽罵聲,不願聽他們以后的哭聲。”

景龍呈常對同事說,監察工作中,吃了口軟,拿了手軟,在認定巡察對象責任時就會打折扣。“他這樣說也這樣做,即使工作時過了飯點,也是自己在街上小店解決。”周凱說。

2018年4月,景龍呈因工作出色,再次被縣委抽調參加第四輪巡察工作,並擔任縣委第二巡察組副組長。

在巡察中,景龍呈發現有國家公職人員長期借用單位的公款沒及時歸還。他提出的建議被採納,通江縣在全縣對“公款私借”現象進行清理,一個月就收回“公款私借”1200多萬元。

在巡察中,因為景龍呈創新運用大數據比對全縣幾千名享受特殊政策人員的真實情況,最終發現共有100多名不符合享受條件人員,並責成某局及時進行清退處理。

僅僅在第三輪和第四輪巡察中,景龍呈就反饋整改問題110個,移交問題線索52個,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意見建議16條。“他翻閱的878本賬本,摞起來有5米多高。”周凱說。

景龍呈曾在筆記本上寫下一段話,體現了他對巡察工作最朴實的理解:“在縣級建立巡察制度,要充分發揮好基層巡察的‘探照燈’和‘顯微鏡’作用,使基層政治生態風清氣正,是我們每一名基層巡察干部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

忠誠、干淨、擔當,這是景龍呈這個巡視巡察干部留給記者的印象。

一張借條 彰顯愛民情懷

“渭城朝雨浥輕塵,土門不舍有情人。”土門村村民蒲正炳坐了兩小時車程,從土門趕到縣城,在景龍呈的追悼會上,他用哽咽的聲音念出祭文的第一句。

“眼淚花打轉轉,讀不下去了。”7月20日在土門村,見到記者后,蒲正炳說。

2015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景龍呈到土門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當時的貧困村土門村是典型的“三無村”:無辦公陣地、無安全飲水、無主導產業。該村人心存怨,甚至選不夠村干部。

景龍呈在縣財政局共事多年的同事,當時在另一村擔任第一書記的何槐告訴記者,景龍呈採取了“笨辦法”去打開局面,那就是和村民打成一片。

“他穿著迷彩服,背一個水壺,腳下穿一雙膠鞋,在門外見到我95歲的母親,一邊攙扶進屋一邊問她身體情況。”時至今日,第一次在家門口見到景書記踏訪民情的場景還深深烙在蒲正炳腦海中,“一下子,我就覺得他就是我們的‘鄉裡人’。”

土門村村民回憶,景龍呈抱著被褥、泡菜缸來到土門村,自己種菜自己做飯。他經常自己下廚炒菜做飯請村干部和村民,一來二去就和當地人打成了一片。漸漸地,人們願意和景龍呈交流,也願意聽他講“鄰裡和睦”“自力更生”那些道理,村干部順利地選舉出來。

當務之急是建強兩委班子。土門村村主任潘慶泉記得,“以前村干部紀律意識薄弱,景龍呈來了第一件事就是建章立制,讓村干部准時上班並在他的筆記本上簽到。同時,他又到縣裡爭取到村級組織陣地建設項目落戶土門,落成搬遷當晚,他專門同我喝了一頓酒。”

村民生活狀況是景龍呈時刻的牽挂。時任縣財政局局長張明道記得,涉及土門的安全飲水工程項目立項后,景龍呈一有空就往他辦公室軟磨硬蹭要資金。上級資金一到縣上,張明道就以最快速度下撥文峰鄉。

景龍呈說,“村民的事,大事幫不了,小事幫到底。”他的同事肖也靜記得,每次回縣城,景龍呈都要大包小包攜帶村民種養的農產品,“到辦公室扭著同事們多少買一點。他說反正都要吃,城裡的沒有山裡的綠色。”

而在景書記的鼓勵下,蒲正炳發展起了肉雞養殖,“景書記還找來縣上的專家給我們開農民夜校,講養殖技術。今年,我又養了幾頭豬,年底脫貧有信心了。”

在景龍呈家,記者見到一張借條,上面寫著“今借到景龍呈現金10萬元”,借款人落款為“劉傳友”。

借條背后的故事發生在2015年11月6日。當年初,劉傳友到土門村發展核桃種植,土門上百村民在種植園裡打工。沒想到要到年底時,資金周轉出現困難,村民工資要結算,種植園基本運轉要保障,這些都要錢,劉傳友差點一夜白頭。

6日下午,景龍呈事先沒打招呼就走進劉傳友的辦公室。面對記者,劉傳友回憶往事仍難掩激動,“景書記說我遇到點困難,這些錢先拿去渡過難關。”然后,景龍呈從挎包裡拿出10萬元現金放在辦公桌上。

喝口水,平復下心情,劉傳友繼續傾訴:“由於工資發不夠,不久又向他借了5萬元。后來我才知道,這是他家大部分的存款了。而當時,景龍呈一家3代5口還擠在一套60平方米的蝸居裡,直到2014年才首付10萬元貸款買了一套改善型住房。”

一個基層干部,這樣的精神品質從何而來?土門村老黨員張清德為記者解開謎底,“一次閑聊中,景龍呈說,他自己的外祖父是一位在鄉老紅軍,當年為了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鬧革命,他從小耳濡目染,自己也是黨員,因此有責任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

7月20日,記者站在土門村支部活動室樓頂,眼前千畝核桃已挂果。就在今年,土門村將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一篇作文 透出鐵骨柔情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倆站著不說話。陪伴不過如此簡單,可是草不再有,葉子也已飄落,隻剩下我一個人,怎樣才算得上陪伴呢?”

這是作文《一起走過的雨季》中的一段。景龍呈走后,兒子小景用筆記錄下思念之情。

陪伴難道是奢侈品?在周凱眼裡,對於景龍呈就是。

在景龍呈出事的頭天晚上,周凱與他邊散步邊聊天。“這周末,我要去綿陽看兒子。”景龍呈笑容中帶著惆悵,“孩子中考填報志願,幫他看看,這些年虧欠他太多。”

“小景在綿陽讀寄宿學校,景龍呈工作忙又抽不開身,爺倆一個月才能見一次面。”周凱對記者解釋,“聊天中,景龍呈談得最多的就是兒子。”

而在妻子林梅眼中,景龍呈是一個工作狂。2017年2月,景龍呈被省級醫院確診患有自免疫性腦炎,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腦炎。出院時醫生囑咐他至少休息半年時間,嚴禁從事高強度的工作。

“我在偏遠鄉鎮上班,不能天天回家。出院三四天,景龍呈就給我打電話,說在家裡好難耍,單位又有一大堆事。”林梅對記者說,“他就是一個坐不住的人。”

由於對巡察辦隱瞞了醫囑,周凱至今都懊悔:“我不知道他病得那麼厲害,該請長假休養。當時隻看到他精神狀態還不錯,認為他業務精通、遇事擔當,就叫他參與第三輪巡察。”

“五弟覺得虧欠的還有父母。”三哥景奇呈說,家裡兄妹5人,哥姐經濟條件都不好,五弟景龍呈成了頂梁柱。80多歲高齡的雙親長期患病,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全落到了景龍呈肩膀上。

但是由於工作繁忙,景龍呈經常無暇照顧老人。2016年7月,母親重病住院期間,他也來不及多加照顧,在短暫陪護后就把母親托付給親友,毅然奔赴土門村扶貧第一線。“他當時給我提及此事,語帶哽咽。”何槐對記者說,在景龍呈的鞋裡,總有一雙鞋墊,“那是他母親每年給他納的,景龍呈走到哪裡都墊在腳下。”

鐵骨柔情,讓人唏噓落淚。站在通江紅軍烈士陵園,園內的巴山茅草迎風搖曳、沙沙細語,仿佛述說紅軍精神接續相傳的故事。

一路尋找,記者發現這個永遠挂著笑容的漢子心裡,有著一副錚錚鐵骨,他內心一直未曾有過絲毫改變和動搖的,是他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執著與堅守。

鐵骨燃盡,唯留初心。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