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冠恆
2018年04月24日09: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希望大家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高尚的人。同志們現在從事的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在這裡工作,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榜樣是誰呢?張思德、白求恩、焦裕祿、麥賢得,有歷史的楷模,也有時代的楷模。
——2017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所在黨支部專題組織生活會時的即席講話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原是孫中山為黃埔軍校書寫的大門對聯。1924年5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了國民黨,為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軍校大門聯語正氣浩然,寫出了革命黨人的崇高志向與奉獻精神,表達了學校培植革命力量的宗旨。
看到這副對聯,很容易就會讓人想到宋代愛國名將岳飛。《宋史·岳飛傳》記載:“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當宋高宗趙構要為岳飛營造府第時,被岳飛拒絕:“敵未滅,何以家為?”孫中山對岳飛非常推崇,他曾說過:“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1918年,孫中山離開廣東大元帥府,道經日本箱根,日本友人宮崎滔天偕同志數人來迎,並設宴於環翠樓。席間宮崎向孫中山求書存念,孫中山書“環翠樓中虯髯客,涌金門外岳飛魂”十四字贈之。岳飛魂中的“文臣不愛財,武臣不惜死”大義深深影響了孫中山。1924年3月24日,孫中山對滇軍作了題為《仁義之師不想升官發財》的演講,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的訓詞中又提到:“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不管是岳飛的“文臣不愛財”,還是孫中山的“升官發財請走別路”,都能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思想淵源。
《史記·循吏列傳》說,“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其中記載了公儀休“拔葵去織”的典故。公儀休是春秋末戰國初魯國的國相,為官清廉,他為相時帶頭遵行一個原則,就是官員不與百姓爭利。有一次,公儀休回家看到妻子正在織帛,就非常生氣地將她趕了出去。吃飯時,公儀休發現吃到的葵是自己家裡種的,就怒氣沖沖地將自家園子裡種的葵全部拔掉,並對家人說:“我是拿國家俸祿的人,國家給我的俸祿,足能夠維持全家的生活,怎麼能再與種園子的菜農和以織帛為生的弱女子爭利呢?” 后人便用“拔葵去織”來比喻為官不與民爭利。
漢代大儒董仲舒則說“正其義不謀其利”,它既是對為官從政者的一種道德要求,也是為官從政的一種智慧總結,對於今天同樣有現實意義。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有一些領導干部,卻忘記宗旨,打起了靠當官發財的主意。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沿海地區曾興起下海經商熱潮,不少領導干部意欲為之,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柘榮縣考察時就告誡官員當官不要以錢為念,要以理想為基礎,“不要看到經商發財而感到悵然若失……如果覺得當干部不合算,可以辭職去經商搞實業,但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還要利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官商結合必然導致官僚主義”。
當官與發財,就如同孟子說的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當官。2015年1月12日,他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指出:“廉潔自律是共產黨人為官從政的底線。我經常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可惜有些領導干部卻並不能很好地領會其思想內涵,僥幸存有既要當官又要發財的歪理,在為官的路上,非法聚錢,最終卻逃不過一個“官財兩空”的下場。
2017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所在黨支部專題組織生活會時,再次提醒黨的干部,當官就不要想發財,並要求以張思德、白求恩、焦裕祿、麥賢得等歷史和時代楷模為參照系,不斷反省自己,以殷為鑒,遠離危險,嚴守紀律和規矩,謹小慎微,真正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高尚的人。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提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