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反腐倡廉

“僵尸網站”未走遠,“僵尸APP”又來了

“手機上的政績工程”調查

2017年12月25日18:34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僵尸網站”未走遠,“僵尸APP”又來了——“手機上的政績工程”調查

登錄某政務APP,界面一片空白﹔瀏覽某政務微信、微博認証賬號,早已停止更新……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明確治理“僵尸網站”“僵尸APP”等的時間表,要求在10月底前基本完成清理工作。“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政府“僵尸網站”未走遠,“僵尸APP”又來了。

在電子政務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部分政務平台搭建起來卻沒有真正使用好,少數地方政府和部門甚至以行政攤派、強行推廣、篡改數據等手段,打造“手機上的政績工程”。

前期“燒錢”開發,后期運營懈怠

政務平台本是向群眾宣傳政策、溝通民情、提供服務的有效渠道,但一些地方在前期耗費財力、人力大搞開發,后期卻疏於管理和維護,導致運營不善。

記者在手機應用上輸入“雲上”搜索,立刻出現大量政務客戶端,但很多都顯示“少於1萬次安裝”。有網友留言批評:“信息量太少”“頁面根本打不開,閃退!”

以貴州某縣2015年4月上線的黨政客戶端為例,其簡介為“為您提供權威、准確、及時的新聞資訊,同時還具有網上辦事、生活資訊等強大的便民服務功能”。

然而,記者安裝后發現,裡面除了一張風景圖片外,沒有任何內容。與此相似,該縣扶貧辦的微信賬號,從9月后就再無更新。

“很多這類客戶端很多都是‘僵尸端’,想想前期的巨大投入,實在讓人心疼。”說起目前正在管理的一堆端口,曾為某省多個政府部門開發網站和客戶端的一位工作人員連連搖頭。

與政務微博和微信相比,政務APP往往耗資不菲。《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7)》稱,國內使用安卓操作系統的手機大概有5000多種,蘋果的IOS系統也有不同版本和大小屏幕問題,再加上人力成本上升、政務服務和安全性能要求較高,這就導致政務APP開發成本較高。

“一部分已經不更新了,但協議期內還需要人工運營。”一位APP開發工作人員說,該公司總共開發57個政府網站和63個政務客戶端,收費從幾千到幾十萬元不等。

“有時候我在后台一看,客戶端上一篇文章就兩三個閱讀量,還是供稿人自己點的。”他說,“做成這個樣子,實在令人無奈。”

推廣平台有“妙招”,領導滿意就能行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明明不具備實用功能的政務平台,推廣起來卻可謂千方百計,“妙招”頻出。

——綁定服務“硬推廣”。江蘇某開發區干部對記者表示,一些部門以方便群眾辦事為名推APP、微信公號。在群眾前來辦証時,干部要求辦事群眾先下載或關注,有的還要注冊綁定手機號,然后才能辦理相關事項。而實際上,群眾到這類部門最多也就辦一兩次証,一些政務端口用戶體驗不好,人們用過一次后就卸載和“取關”。

——行政攤派“強推廣”。“今年以來,通過我們或者向我們推廣的政務APP和公眾號差不多就有20來個。”一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說,“有政府部門建的,也有地方搞的,還有的是為某個單項活動設置的。”

江蘇省一位社區干部說:“最近上面壓下來兩個APP,一個明確要求完成160條的下載任務,一個要求完成300條的下載任務,完不成年底評優就要受影響。經常是一邊卸載,一邊再安裝。”

——后台篡改“巧推廣”。一些基層干部透露,為了數據上好看,一些地方花錢購買下載量、閱讀量、關注量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有的基層干部直言:“不管瀏覽量多少,領導能看到就行。”貴州一位業內人士介紹,下載量、瀏覽量可以做很多手腳。“以前點一下,后台就統計成200。后來不那麼夸張,按一次就是50。”

政務平台關鍵要讓群眾看

對於屢屢出現的“僵尸”電子政務平台,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必須堅決整治。

“要根據不同政府部門的權限,對各類平台進行合理劃分,該整合的整合,該協調的協調,該取消的取消。”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任勇說。

“一些地方政府對老百姓信息需求掌握不到位,不能滿足公眾個性化、具體化的需求。”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黃其鬆分析。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類延村提出,政府應依據瀏覽量、點擊率、實用性、認可度等指標,由網信部門牽頭和第三方參與的形式開展評價和清理。

受訪專家說,政府部門不能隻看下載量、關注數、閱讀量,而是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民意監督機制,從‘給領導看’轉變為‘給群眾用’,真正把電子政務平台辦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溝通和辦事渠道。(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向定杰、翟永冠、朱國亮、鄧中豪)

(責編:宋美琪、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