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09:58 來源:檢察日報
直至今日,非洲仍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腐敗的地區之一。“2016年全球清廉指數”顯示,多數非洲國家未能進入排名前100,其中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裡排名更是倒數第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腐敗的國家。非洲腐敗問題十分突出,以權謀私、收受賄賂、侵佔挪用等腐敗行為無處不在,對非洲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較大影響。
誠然,非洲各國腐敗滋生的原因、性質、程度和后果不盡相同,但也有共性的誘因,以下五點值得重視。
一是人性的貪婪。貪婪給人們帶來對金錢、權力原始的欲望,個人的貪欲催使許多非洲公職人員肆無忌憚地盜用國庫資金、搜刮民脂、撈取油水,這些腐敗行為有的甚至導致國家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政府民生投入捉襟見肘。二是“兄弟會”等幫會組織的影響。人們加入“兄弟會”的原因多種多樣,如為了贏取聲望、獲得幫助或者掌握權力等。這種帶有秘密結社性質的組織是導致非洲腐敗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尼日利亞,如果你不是任何一個強有力的“兄弟會”的成員,那麼,不管你參加的是哪一層級的選舉,獲勝的幾率都是極其渺茫的。三是道德敏感度的降低。非洲國家不少民眾對與己無關的腐敗麻木不仁,隻要自己的利益未受影響,對於公共事務就漠不關心,看到腐敗也會保持沉默,而且如果能從腐敗中獲益,甚至會積極支持腐敗。四是價值觀的錯誤導向。如在一些非洲國家,腐敗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些能利用權力挪用公款、謀取私利、偷稅漏稅的人,往往被民眾視為聰明人或者厲害人物。五是權力運行缺乏透明度。透明度意味著公開、溝通和問責。在許多非洲國家,政府機構權力運行難言有公開透明,這無疑為權力尋租、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的滋生提供了機會。
當前,反腐敗已成為非洲各國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2003年7月11日通過的《非洲聯盟預防和懲治腐敗公約》在“前言”中指出,“有必要在非洲大陸解決腐敗產生的根源,並進行適當的立法和採取充分的預防措施”。近年來,不少非洲國家政府在反腐敗領域都有大動作。如作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尼日利亞,總統布哈裡2015年一上台,就在該國掀起了一股肅貪旋風,甚至對法官隊伍“開刀”,包括最高法院兩名法官在內的多名涉腐法官在2016年10月尼日利亞執法部門開展的一系列突擊搜查行動中落馬,這些法官涉嫌收受賄賂、在審判過程中故意偏袒一方。又如,盧旺達總統卡加梅2000年就職以來,就對腐敗實行“零容忍”政策,推動出台了《2020年遠景規劃》,把反腐敗提高到國家治理的最高層面,而且組建了強有力的反腐敗專門機構,出台嚴厲的反腐敗立法《第23/2003號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該國反腐敗成績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再如,一度比較腐敗的博茨瓦納,在20世紀90年代一連串牽涉高層權力人物的轟動性丑聞出現不久,就通過了《1994年反腐敗和經濟犯罪法》,並成立了反腐敗專門機構——反腐敗和經濟犯罪理事會,目前在反腐敗方面已走在了非洲國家的前列,被稱為非洲“最干淨的國家之一”。
非洲國家開展的反腐敗運動,既有內部的動力,也有外部壓力的推動。內部因素主要是非洲國家政府為了自身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外部壓力則是相關國際機構、債權國不再願意容忍非洲國家普遍泛濫的腐敗行為,一些西方債權國甚至以政治透明、良好的問責和反腐成效作為減免非洲國家債務的條件。
這些年,經過一番努力,不少非洲國家如博茨瓦納、盧旺達等國的反腐敗實踐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有力助推了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但也有一些非洲國家的反腐敗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誠如一家國際腐敗監督機構的負責人布拉謝所言,僅僅起訴了一些害群之馬,不能說明整個系統都得到改革,除非該國政府能夠設計出連貫的策略將腐敗從體制中徹底鏟除,否則一旦強力反腐的領導人離開,腐敗就會以變本加厲之勢卷土重來。可見,要根治腐敗並非易事。腐敗的治理沒有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方法,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綜合治理。從非洲反腐敗實踐經驗看,健全完善政治民主制度、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堵塞體制機制中的腐敗漏洞、創建專門的反腐敗機構、防止“兄弟會”等幫會組織對政治的滲透、培育公民的道德責任感、重視預防性政策和措施等,都是治理腐敗問題的重要良方。(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反腐敗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員、秘書長,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彭新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