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軍
2017年04月24日09:20 來源:法制日報
圖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創作研討會現場。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3月28日播出以來獲得了超高的收視率和觀眾認可度,截至4月18日,其在CSM-52城市網單日收視率破5%,為5.061%。在4月20日公布的“芒果2005-2017年最高收視率”排行榜上,《人民的名義》以最高收視率5.356%排名第一。近期,觀看和討論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此,本期的法治文化周刊予以關注。
4月15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電影電視評論學會聯合主辦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宣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人民的名義》總顧問翟泰豐,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等有關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並講話。《人民的名義》編劇、藝術總監周梅森,《人民的名義》導演、總制片人李路也出席了研討會。李准、仲呈祥、李京盛等眾多專家對該劇進行了深入分析研討。
不來假的說真話感召觀眾
《人民的名義》編劇、藝術總監周梅森在研討會上回應外界關於“命題作文”的質疑稱:“這部作品從一開始就有吸引力,它既不是一部簡單的反腐劇也不是一部簡單的行業劇,最高人民檢察院來找我時,並沒有給我規定任何任務,有人說是命題作文,我一生的寫作從不接受命題作文,我也很慶幸先后兩次和人民檢察院合作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周梅森說,為了寫這部作品他積累了十年,如今,政策的寬容度給了自己很大的創作空間,使作品接了地氣,接近了生活中的基本事實。
“一定要做現象級的、溫暖的超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說人話感召大家,別來假的。現在很多人對現實主義題材或者說正能量都抱以嘲笑,一說就是不好看的、喊口號的。隻有說人話,這種現實主義題材、主旋律作品才會被大家接受和贊揚。你認真做,你真誠,觀眾自然買賬。現在可看的東西那麼多,能讓‘80后’‘90后’‘00后’都看、老中青三代在家裡不再搶遙控器的電視劇,十幾二十年沒有了。”作為該劇的導演、總制片人,李路如是說。
滿足了廣大觀眾熱切期待
“《人民的名義》對當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反腐倡廉所面臨的新挑戰,包括新形勢下腐敗的新特點表現得比較精准得體,滿足了廣大觀眾的欣賞期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准說。
中國電影電視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認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把反腐變成一種大眾文化、變成全民文化。
“中國的封建文化是一種官本位文化、官場文化,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觀念,如果我們家走出的官不讓家人得到實惠,全家人都恨死這個當官的了。因為中國封建文化遺存有官本位文化、官場文化和由此造成的腐敗文化,所以中華民族的反腐任務可能艱巨得多。”張衛說。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更看重這部作品所產生的社會文化現象給全民族帶來的啟示意義。
“我們今天評價一部作品還是要按照習近平主席在十次文代會、九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標准: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這是最有價值的。《人民的名義》確實在推動著社會的前進,推動著反腐倡廉、黨的建設乃至我們整個干部隊伍素質和公民素質的提高,讓大家鄙視腐敗、不願腐敗、不想腐敗,這才是中華民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贊成不要把《人民的名義》僅僅看成是一部反腐題材的作品,它是一部展現我們更好地繼承、發展中國文藝包括影視藝術的優秀歷史傳統和文化提煉的優秀作品。”仲呈祥說。
作家首要責任 關心現實生活
“能夠對現實發言,對中國當下的很多問題發言,對現實的關切是這部電視劇很了不起的地方。它對我們社會很多人的心理狀態、生活狀態有一個很好的呈現。”中國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說。
《中國藝術報》副總編輯康偉認為:“《人民的名義》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於宏大和細微處同時解讀當下眾多問題,當下中國之事在《人民的名義》中得到了生動而深刻的呈現。以腐敗問題為主線同時帶出了家庭、愛情、教育、生態、政績觀、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改革方向等問題,引發人們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他說,演員的表演也為《人民的名義》增值,開篇的趙德漢被調查這個情節之所以一下能抓住觀眾,不僅僅在於對現實貪腐的反映,更在於侯勇入木三分、活靈活現的表演。李達康之所以能力壓眾多主要角色以絕對優勢爆紅,成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這在以往的電視劇中是少有的,吳剛的表演功不可沒,他把想干事能干事但又將GDP視為生命甚至有性格缺陷的省委常委演活了。沙瑞金的成竹在胸、高育良的深藏不露、陳岩石的為民請命、侯亮平的絕對忠誠、易學習的堅韌擔當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業界一直在熱議一些話題,像IP與原創、魔幻與現實、顏值與價值、口碑收視與各種評價等關系到底孰輕孰重都是爭論不休的問題。《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堅定了我們把關心今天的現實生活作為藝術家作家的首要職責的藝術主張。我們的觀眾是識貨的、是有水平的。”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李京盛說。
“《人民的名義》給了我們創作上的啟示有:現實主義具有永恆的魅力﹔劇本還是一劇之本,文學劇本首先還是要文學﹔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不但考驗故事結構能力更考驗作者對語言的把握。”《解放軍報》文藝部原主任陳先義說。
敘事節奏拖沓法律漏洞存疑
在充分肯定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成功經驗和啟示意義的同時,專家們也發表了對作品存在的不足的看法。
“觀眾對作品的批評說有的地方略顯拖沓,‘毛毛虫’那個青年與整部戲有些脫節,這也不是挑剔之言,這個人物以喜劇角色出現有點不倫不類,他通過網上的情況將整個戲串起來,有一點作用,但是給他的戲多了一點。”陳先義說。
“雖然覺得情節好像進展得有點慢了,但是進展慢也有它的意味,即把不同人的心態更好地呈現出來了,這種呈現對社會來說也是非常有力量的。當然,我認為55集的安排也太長了。”張頤武說。
“有些情節還可以再推敲推敲,比如我個人不太接受易學習、王大路當年為李達康頂包這件事,於紀律、於法律好像都有點欠妥。”康偉說。
作品或以文藝事件記入史冊
“周梅森的這部作品到底應該如何歸類?有人說它是反腐作品,我覺得低了,有人說周梅森是政治作品第一人,我覺得所謂政治作品也不准確,它應該是反腐題材的時代作品。”翟泰豐說。
《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認為:“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個現象級的作品,它應該是一個文藝事件,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作:《人民的名義》將以文藝事件記入史冊。”
“這些年來,電視劇組合一些社會上的時尚元素就編一個離奇的故事,可以叫作‘先天下之樂而樂’。但我覺得這十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發出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聲音。《人民的名義》實際上是給藝術趟出了一條新的創作之路。藝術常常做了市場的奴隸。近年來,電視劇買假收視率現象屢禁不止,這本身也是一種腐敗現象。這部劇沒有買收視率,但是它的收視率好,老百姓的關注度在這兒,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讓電視劇回歸文藝、回歸生活,我們應該擔起責任,讓文藝和社會共同進步。”張德祥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