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
2017年04月24日09:19 來源:法制日報
一位影評人寫道:年輕觀眾雖然只是從周邊來消費這部電視劇,但捧場就是愛……追捧《人民的名義》,不排除是因為從這些角色身上,體會到了年輕力量參與公共事務的在場感
從居高不下的收視率來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可謂成為了“最熱反腐劇”。眼下,劇情已經演繹大半,我們不妨來盤點一下這部“最熱反腐劇”引出的三大新現象。
一場爭論 劇情是否厚此薄彼
《人民的名義》開播不久,即有聲音指出,劇情為抬高檢察官形象,矮化了公安,因為看起來檢察官都是正面角色,警察角色則都是負面的。一篇傳播甚廣的文章這樣寫道:“請不要打著人民的名義來詆毀警察。”
很快,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似乎有了危機感,4月6日,“平安北京”發微博稱:“《人民的名義》裡警察的人物設定和所作所為,好像沒有一個是正面的……”並“@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注: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辦公室官方微博),問“怎麼辦?”
事實上,此時劇情尚在發展中,《人民的名義》官方微信號也與“平安北京”友好互動,在感謝關注的同時,也透露出電視劇中並非沒有正面的警察。“平安北京”進而也表達了支持的態度。
至此,爭論並未平息。“矮化警察”的言論甚至讓原本不願回應的《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也站出來說話。“不得不發聲”,他稱,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刻意拔高誰、貶低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人認為《人民的名義》劇情厚此薄彼的同時,亦有網友發文稱,警界對《人民的名義》不必反應過度,作為一部文藝作品,很多人物的設定往往是因為劇情需要。“如果每個行業都持一顆忌諱的玻璃心,反腐宣傳將無法持續”。
不過,也有評論對於來自警察的批評表示理解——在現實中,警察執法往往面臨壓力和誤解,“傳統的主旋律影視劇在精神上可以慰藉警察群體,所以當《人民的名義》一反窠臼,表現出警察也有負面形象的時候,他們在情感上接受不了”。然而,話鋒一轉,“一個群體的形象,單靠一部劇也抹黑不了”。
一方面,類似上述評論中較為客觀、理性的聲音逐漸增多,另一方面,劇情的進展讓以公安局局長趙東來為代表的正面警察形象明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有關《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是否有“矮化警察”嫌疑的爭論也逐漸平息。
前所罕見 觀劇引發普法潮
以往在各大電視台播放的涉法題材電視劇並不鮮見,但像《人民的名義》這般引發了一場普法熱潮的電視劇卻並不多。
這或許與“神秘”的檢察系統不無關系。
長期以來,因為工作內容的特殊性,檢察工作不被許多普通觀眾所了解。從這個角度說,《人民的名義》較為系統、深入地展現了檢察官的工作職能,因此也成為了觀眾了解檢察工作的一扇窗。但觀眾如果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對於一些劇情仍舊難以看“透”。於是,隨著電視劇的播出,許多媒體、法律人紛紛加入到拆解劇情,為觀眾列舉分析法律知識點的隊伍中。
由於劇情與法律聯系密切,這樣的知識點,可謂不勝枚舉。在《法制日報》微信公眾號上,僅僅是前三集,就梳理出了與劇情一一對應的法律知識點,多達51個,包括反貪總局職能介紹、何謂搜查令等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的名義》中,光明區信訪局低矮的窗口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后,現實裡許多“蹲式窗口”也接連浮出水面。在輿論的壓力下,其中一些窗口已經整改。
一些法律人為《人民的名義》編劇的專業點贊。比如,就劇中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很快判決山水集團勝訴這一情節,有法官撰文將相關法律規定一一道來,並指出編劇確實下了功夫。但也有人指出劇情存在一些法律漏洞。比如,有律師指出,劇中,檢察官連夜突審犯罪嫌疑人、某大型國企負責人劉新建,有疲勞審訊之嫌。類似的批評聲音引發了觀眾的思考。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部電視劇顯現出如此強大的普法能量,讓人們實在無法小覷優秀文藝作品的影響力。
憂耶樂耶 正劇被娛樂化解讀
從題材、內容,包括一眾“老戲骨”的演員陣容上看,《人民的名義》都可以說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正劇。但有意思的是,這部電視劇所吸引的觀眾中,不少都是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觀眾。
或許正是因為年輕觀眾群別具一格的解讀方式,使得《人民的名義》增添了不少娛樂化的氣息。
劇中人物李達康圈粉無數,被取了一個英文名“Darkcom”。就連他的雙眼皮,也被網友貼上“歐式”標簽大加調侃,更不用提用其劇照制作的一系列“表情包”了。劇中,李達康是追逐GDP的強勢官員,網友便套用網絡流行語說:“達康書記別低頭,GDP會掉。”
一些年輕人中盛行的“腐文化”,也在給《人民的名義》“組CP”中體現出來:“沙李CP”(沙瑞金、李達康)、“海猴子CP”(陳海、侯亮平)等各種組合頻出。有人形容為“以腐眼看待反腐劇”。
事實上,娛樂心態觀劇已經並不新鮮了。在古裝玄幻劇、都市偶像劇大行其道的今天,幾乎每一部熱播的電視劇都會引發娛樂化解讀。但當一部寄托著觀眾厚望、反映社會現實的電視劇遭遇這般,還是讓不少人感到擔憂——如果滿屏皆為戲言,還有多少人會關注電視劇所要傳達出來的時代強音呢?
但另一部分觀眾認為,網上一片沸騰的娛樂化解讀,並不會消解劇作的嚴肅性。
“年輕觀眾雖然只是從周邊來消費這部電視劇,但捧場就是愛,如果電視劇傳達的價值觀與他們有隔閡,照樣會被棄之一隅……追捧《人民的名義》,不排除是因為從這些角色身上,體會到了年輕力量參與公共事務的在場感。”一位影評人寫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